自從2010年,美國傳奇(Legendary Pictures)電影公司正式宣布向東寶買下哥吉拉版權,並計畫在2012年開拍,消息一出,所有曾在1998年被《酷斯拉》氣到險些也能噴發雷射光波的影迷無不關切此次登上大螢幕的會是正宗哥吉拉(Godzilla),還是另一隻贗品吉拉(Zilla)?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了1998年國寶變國恥的慘痛經驗,這回《哥吉拉》的再度重啟,授權拍攝的日本東寶映畫顯得格外謹慎,從劇本、美術到動畫、剪輯,全場緊盯美方動作,不容許再發生任何差錯。就結果論,除了經典交響配樂與哥吉拉出場時的主題曲外,此集美版《哥吉拉》的確忠於原著,完全遵照日版設定,有背鰭,有吼聲,有雷射波,踩在美國國土上橫行肆虐的總算是貨真價實的正宗哥吉拉,而非從侏儸紀公園內逃竄出來的贗品「吉拉」。
眼見我輩台灣觀眾共同的青春回憶,全體日本人的民族英雄-哥吉拉再次回歸固然可喜,但,除卻那久別逢故友的歡欣鼓舞,冷靜審視本片整體劇情流暢度與張力感,不得不說,編劇實在花了過多篇幅在側寫愛情、親情等人類互動,以至於稀釋掉主角哥吉拉的戲份。我的意思不是說要效法《環太平洋》那樣從開場就一路打殺到最後,只是這部《哥吉拉》番外篇,從劇本設定到剪輯敘事,一如其他好萊塢災難電影、類戰爭電影,理所當然地想藉由電影力量鞏固美式家庭倫理觀、價值觀、愛國觀等意識形態,卻比重失當且稍嫌多餘,甚至虎頭蛇尾、畫蛇添足地耗費過多片長去交代人物關係,刻劃人性互動。實際上,真將片中所有人情世故的支線全數裁掉,也絲毫不會影響劇情,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哥吉拉。
至於片中有關哥吉拉的段落,編導又過於刻意地想要讓哥吉拉與片中反派怪獸「穆透」的決鬥成為全劇高潮,前面幾段匆匆一瞥的狹路相逢美其名只是挑逗觀眾的前戲。不可諱言,當哥吉拉以巍然偉岸的王者之驅重登大螢幕,以仰天長嘯的招牌怒吼宣示牠的凜然回歸,當下,肯定有不少影迷像我一樣內心激昂,雙拳緊握,差點就要在戲院站起來振臂高呼?但,吼完之後,哥吉拉旋即又消失大半場,又忽然現身,再吼一聲,然後又不見蹤跡。如此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吊人胃口,最終雖然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但,那過於支離破碎的情節段落,乃分散掉全劇的主線敘事張力;再加上前述人情世故的旁枝比重過多,全劇看來就有嚴重比重失衡、主客不分、聚焦不清等缺點。
若以過去日本東寶所拍攝的28部哥吉拉系列電影來看,傳統哥吉拉作品的起承轉合結構乃是:反派角色現身,哥吉拉出面,先是受制於反派角色,再痛定思痛,越挫越勇,終將反派冠獸打得落花流水。如此戲劇轉折,其實也是許多日式特攝電影、動畫的基本結構。但,在此集美版《哥吉拉》中,幾乎感受不到哥吉拉有遭逢任何挑戰,任何驚險,任何挫敗,觀眾情緒自然無法為之糾結。尤有甚者,最後大決鬥的高潮戲又來得太快、太急,擊潰穆透的一戰又顯得太輕而易舉,太過草率,缺乏讓人血脈賁張的投入感。如此剪輯敘事與場面調度,坦白說,任何一集日版哥吉拉的最終對決場面都遠勝此版。
無論如何,能再次在大螢幕目睹哥吉拉現身,這種又興奮又慰藉又不可思議的悸動,彷佛見到年邁五十歲的傳奇球星麥可喬登再次上場,沒人會要求他像年輕時候一樣全場飛奔,打滿四節,只要有上場,有投籃,有灌籃,就足夠讓人心滿意足。
值得一提,眾所皆知,哥吉拉作為因為核放射汙染而變種誕生的龐大怪獸,從第一集的反派形象到後來的地球守護者,至始至終,就帶有強烈反核象徵。在本次美版《哥吉拉》中,編劇家不僅保留了渠等原始設定,更在諸多場面、橋段與佈景美術上去影射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災、海嘯,並暗諷日本乃至於美國政府看待核污危機時的一貫官方反應。如此反核意念確實強化了本劇劇本的深度,也足以讓日本觀眾產生更多共鳴。
除此之外,片中有一幕,渡邊謙所飾演的芹澤博士為了制止美方動用核武,乃向美軍上將示出其父親遺下的懷錶,錶上的時針、分針停留在廣島原爆時的時間,這一幕,不僅再次強化全片所要傳達的反核意識,更足以象徵美方劇組對於前人使用核武,以暴制暴的反省反思,弦外之音,不言可喻。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