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悲傷終結》:悲劇的意外,意外的救贖

5526634300_bcb03864cb_z

約翰卡麥隆米契爾(John Cameron Mitchell),近年美國獨立電影圈中最值得期待的才子導演,在本片之前,其實也只拍過兩部作品:2001年的處女作《搖滾芭比》,重現華麗搖滾年代的美麗與哀愁,高唱變性與性別認同議題,妖嬈瀲豔的搖滾場景背後還蟄伏冷戰時代的政治隱喻,成為音樂性、娛樂性、議題性、政治性飽滿異常,才氣洋溢的佳作。

退下華麗的衣裳,妖豔的扮裝,絢爛的燈光,《性愛巴士》棄絕外在表象世界的五光十色,無視社會規範的道德教義,將鏡頭凝聚於人之存在的空虛寂寥,理直氣壯地呈現「各式各樣」的性行為解放禁錮的心靈,探究靈肉分離,心靈自由,從原始性慾認識自身本我的可能。然而,儘管本片對於當代都會男女的存在處境有一針見血的赤裸紕漏,但其直言不諱的表現手法大膽露骨,毫不掩飾,刻意衝撞觀眾的集體道德價值,大量真槍實彈的性愛場景,評價當然兩極。

至於本片,台灣片商在宣傳海報上是以「日舞影展最佳導演回歸主流」形容之,雖然我並無法確定《搖滾芭比》、《性愛巴士》哪部是「主流」?但本片的題材與所論述的議題確實比搖滾,比性別,比性愛,較為接近普羅觀眾一些,而與片中飾演女主角蓓卡的妮可基嫚當年在澳洲影壇的成名之作《航越地平線》(Dead Calm)有著類似的情節,是為一則關於意外喪子後(兩部片的兒子竟都名為丹尼) ,婚姻關係發生質變,與人相處出現隔閡,悲傷陰霾揮之不去,美好生活徹底崩盤,面對此一苦痛困境,夫妻兩人尋求各自慰藉,試圖讓生活回歸正軌。如是情節,儘管劇本並非出自約翰卡麥隆之手,但仍可視為導演將《搖滾芭比》、《性愛巴士》兩片中所聚焦的人之存在寥落空虛轉化成另一種悲傷苦痛的形式,而用另一種非性的方式治療。

面對此一喪子悲慟何以療癒的故事,約翰卡麥隆收斂其不驚人,死不休的表現形式,發揮出文學性,結構性與情緒感染力兼具的敘事天份,處理此題材的切入方式並未開宗明義,直接告訴觀眾所發何事,而是旁敲側擊,逐一側寫事件中所有直接影響,或間接波及的受害者所面對的苦痛,鏡頭調度,尺度拿捏頗為保護當事人,不讓本片有任何流於煽情的可能,同時也強化了「隱而未宣」「難以與外人道」的壓抑感受。

在此類似倒述,又完全旁觀使角色更顯無助的敘事架構下,觀者從各角色的對白聽到的其實是有意無意的自白,從其互動中所見得其實都是創傷症候群的真實樣貌,從其鏡頭構圖的美術佈景中亦能抽絲剝繭,進而感受到男女主角間到底承受怎樣的厄運。透過如是無聲勝有聲,間接卻直接的說故事方式,我們看似能理解,卻又不太確定角色們所承受的苦楚有多痛,有多苦,有多重?於是,當男女主角把話說開,直接攤牌,配合妮可基嫚與亞倫艾克哈特兩人完全投入,精湛動人的演技,難以排遣的悲劇性襲來,如此殘忍,任誰也不免紅了眼眶,為之鼻酸。

約翰卡麥隆的敘事天份讓此改編自百老匯歌劇的劇本可讀性更高,在角色的安排調度上,也有其巧妙:懷孕的妹妹,曾經歷喪子之痛的母親,互助會的成員等,每位角色都有其戲劇功能性,分別對照,或襯托,或凸顯蓓卡表面上故作鎮靜,內心卻悲痛不已的壓抑。較令人意外的是,救贖蓓卡的人不是別人,卻是造成此樁悲劇,意外撞死其幼子的青年傑森:蓓卡明白此擁有大好前途的青年,意外撞死其子,餘生所要承受的壓力,與她未盡看管孩子之責,後悔莫及的自責旗鼓相當,故而產生相互體諒的同理心,竟也取代互助會、親人、愛人,成為彼此間互為救贖,讓兩人生活回歸平靜的力量。

加害者與受害者間的關係扭轉,頗值得玩味。至於不信神,拒絕宗教救贖的蓓卡,最後卻在傑森的平行宇宙理論中,找到心靈慰藉的力量-具科學理論的存有觀,相對於形而上的宗教信仰,孰可救贖,看來是因人而異,這也是值得思索的劇情安排。無論如何,傑森那本根據平行宇宙理論所繪的漫畫「Rabbit Hole」,即本片英文片名出處,應該是援引自「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中另一平行世界的入口,運用在片中,則隱喻著悲傷的出口。此寓意頗深的片名,取得相當好。

值得一提,曾被戲稱為票房毒藥的妮可基嫚,詮釋片中表面看來平靜,氣質優雅,作起瑣碎家事仍樂在其中,實際上乃處於大悲無言,大哀無語狀態,極端壓抑喪子情緒的母親蓓卡,多層次的精湛演出,隨著她的服裝改變而有萬千姿態,萬千變化,推動此故事如同洋蔥般一層層剝離,直指故事的核心,撐起全劇的張力,出色的演技實在令人激賞。可惜,妮可基嫚雖憑本片在各大影展被提名最佳女主角,卻始終無緣奪獎。畢竟,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鵝》一片,挑戰超高對比反差人格分裂角色,一個人當兩個人演,演技更為出神入化。相較之下,妮可基嫚只能這樣活生生被比下去了。話雖如此,影迷們還是要慶幸那位曾以《時時刻刻》拿下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項的妮可基嫚總算回神了。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