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英文片名為「Fish Story」,台灣片商譯名作《一首Punk歌救地球》,此中文片名,堪稱近幾年外語片中,譯名最符合全片題旨,呼應劇情,且有畫龍點睛,給予觀眾無比觀影期待的絕佳典範。文章開頭,必須向譯名者致敬。
《一首Punk歌救地球》劇本改編自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說。個人雖未能拜讀過原著小說,但我看待所有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的態度,始終秉持電影歸電影,小說歸小說,即便事前沒讀過小說,若是電影本身夠精采好看,就是好的電影,好的改編,劇本忠不忠於原著,倒是其次。
「蝴蝶效應」與「六個人的小世界」
其實,中文片名本身已將情節大綱,甚至是結局說的夠清楚明白:《一首Punk歌救地球》肯定是一齣在描述一首Punk歌曲拯救地球免於世界末日的故事。然而,一首Punk歌有可能推翻一個政權,但怎麼可能拯救地球?又如何拯救?簡而言之,全片運用了所謂「蝴蝶效應」與「六個人的小世界」的理論,將不同時空下的不同人物故事,不同事件相互串連,最後,得證了一首Punk歌確實能夠拯救地球的結論。
由文字敘述聽來不可思議,稍嫌牽強,但電影劇情卻說得理直氣壯,且前後鋪陳互相呼應,言之有理,誇大、奇想又兼具寫實。即使前半段不同時空下多段式的段落故事看似破碎,但在編導巧妙的安排調度下,各段故事均有其獨立自主的強度足以支撐場面,不至於讓觀眾失去耐心,好奇心與期待感。於是,當電影在片末將所有人物事件時空重新排列,加以邏輯化、合理化處理,頓時間,觀眾們不僅恍然大悟一首Punk歌在「蝴蝶效應」下確實能拯救地球,同時,全場情緒也達到了荒謬喜劇的最大張力,讓所有與座者不禁鼓掌叫好,拍案叫絕。
「蝴蝶效應」與「六個人的小世界」兩理論是讓這部充滿天馬行空想像力,超乎現實邏輯想像,不可思議的末日電影,得以合理化,自圓其說的方法。這部份,我推論電影應當是照著小說的既有框架設定去完整執行。但在用影像說故事鋪陳劇情的過程,多段式故事該如何貫穿,如何銜接,如何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始終保持「這是一部長片」,而非「這是一部短片集」的觀感?則大量倚靠主題曲「Fish Story」的反覆出現,成為串連所有情節段落的重要主旋律。然而,片中不斷運用該首「Fish Story」,在不同時空段落出現,並不只是單純的「重複出現」,以作段落銜接,而是趁機將主旋律反覆作「變奏」「衍義」,藉以產生新的意義,新的解釋,新的風貌與新的趣味。這一點,我認為是這部電影在帶給我們奇幻想像與無盡笑點之後,最值得細細品味之處。
符號的變奏、變義
表面上,主題曲「Fish Story」」所代表的「逆鱗」樂團故事,是片中最強而有力,最容易感動所有從事樂團創作,或仍在理想與麵包中掙扎的人們,最能心有戚戚焉,產生共鳴的段落。不過,當觀眾在其他不同時空背景的小段落,聽同一首「Fish Story」,卻會出現或驚悚,或驚嘆等不同情緒反映時,此觀眾反應正是前文我所謂的「主題變奏」的結果,是導演刻意運用的手法。
若以符號學的說法論,本片經常將同一「符號」的「符徵」(signifier) 與「符旨」(signified),經由顛覆、借代、替換、誤導等技巧,達到意義的變化,使得觀眾在閱讀過程產生大量前後不一,或前後矛盾,或前後呼應的趣味。
回到方才對於「Fish Story」這首歌的意義解讀,對於片中時運不濟的龐克樂團「逆鱗」的意義,該歌曲是其理想的最終實踐;對於某時代人物則是充滿都市鄉野傳奇的鬧鬼歌曲;對於後世,則是一首地下經典龐克歌曲。光是一首歌在不同時間點,有著不同的解讀意義,這正是符號意義不斷的被變奏使用,其旨趣迥異的解讀,又可與詮釋學有關。
再看一例:片中諸時代角色對於「Fish Story」歌名,還有那看似意識流而無邏輯的歌詞的解讀與詮釋同樣天差地遠:有人認為饒富象徵詩般的魔幻詩意;有人大感不解,莫名奇妙;有人據稱此歌是因為主唱發瘋了才會這樣寫。至於「Fish Story」歌曲中Solo處突然的錄音空白,有人戲稱這是故意效法披頭四而作;有人謠傳這是因為錄音過程有女子衝到錄音室擾亂所致。從上述所有不同時代人物看待同一「符號」的不同不同解讀,延伸出的也是一種與詮釋學有關的討論。
對傳奇「去神話」,「去傳奇化」
這些與符號學、詮釋學有關的手法運用,對於劇情的實質效益頗大,尤其是在一則多段式的故事中,除可達到逐步產生段落趣味,荒謬感與顛覆性外,甚至,還有諷刺挖苦的意味。例如「Fish Story」歌詞的原意,從片中觀之,原來只是創作者的誤讀,誤解,誤譯。而歌曲Solo為何忽然錄音空白的真正原因亦是美麗的錯誤所致,但後世卻以訛傳訛,賦予這些符號與「原意」無關的意義。如此一來,便嘲諷著後世讀者、觀眾在解讀前人作品時,經常犯過度詮釋的換習慣。另一方面,也有意無意地在「去神話」,「去傳奇化」,讓人由不得去懷疑許多在搖滾樂圈、龐克圈、電影圈流傳已久的傳奇故事,會不會也是簡單的誤會,一連串的以訛傳訛所致?
與顛覆符號意義無關的單純諷刺,也是本片另一創造笑點的常見手法。舉例來說,片中大量挖苦日本自身文化的符號如鐵人戰隊、哥吉拉等,還有嘲諷美國霸權文化的符號,如《世界末日》的男主角布魯斯威利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拯救地球,但印度太空船卻能成功撞擊衛星,拯救世界等,都是極盡挖苦之能事。
期待伊坂幸太郎《重力小丑》電影版
總之,這是一部處處都有梗,可讀性甚強,娛樂性甚高,每次看,都會有不同體會,但同樣都會狂笑不停的天才之作,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且是近年來描述2012年末日恐懼的電影中的佳作。可惜的是,這篇文章,原本應該是在上映期間就要寫來推薦給大家,但因為這幾個月公務與私事實在太忙,忙到沒有時間好好寫,等到有空檔可以下筆的時候,《一首Punk歌救地球》已經匆忙下檔多日,留下叫好不叫座的票房,甚為可惜。沒關係!如果各位讀者當初在戲院錯過了本片,現在您還有兩個選擇:其一,快到出租店租DVD來朝聖。其次,伊坂幸太郎另一本2003入圍直木賞候補的小說《重力小丑》,電影版也即將在台上映,同樣是不可錯過的作品。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