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手法拍攝的《NOVEM》,片名與題材取自同名樂團「NOVEM」的故事。
關於這組樂團,登入「ALLMUSIC」網站查詢NOVEM,並無法搜尋到任何相關資料,但在這隻紀錄片中,卻如是陳述:NOVEM是一支上世紀70年代初,成立於哈裏森州立大學的美國搖滾樂隊,當代鮮少人知道這組樂隊,或聽過他們的歌,因為NOVEM在錄製第一張唱片結束後,全員因交通事故不幸意外身亡,他們的音樂直到31年後才被現在的大學生發現……。
帶著如此傳奇性、悲劇性色彩的樂團故事,乍聽之下,會是一則足以令人心碎、嘆惋、落淚的真人真事紀錄片。不過,事後查證,歷史上其實從未出現過NOVEM這組樂團,而片中關於NOVEM的故事,全都是導演Brad Kimmel一手杜撰,片中的所有角色、場景、訪談、錄音側拍、致敬演唱會,全是演員經過有意識的排練,刻意安排下的結果,簡單說,這部《NOVEM》是不折不扣的偽記錄片(Mockumentary)樂團電影。
以偽記錄片(Mockumentary)手法拍攝樂團故事,《NOVEM》並非首創,早在1984年,《This Is Spinal Tap》就用類似手法,且是開業界之首見,運用偽記錄片方式創造出一支英國重金屬樂團Spinal Tap。多年後,Keith Fulton與Louis Pepe合作執導的《搖滾雙子星》(Brothers of the head),也是以同樣手法,講述一支以連體嬰兄弟為首的傳奇樂團。至於《撼動生命》(It’s All Gone Pete Tong),更是以真假難辨的偽紀錄片手法,還找來DJ Pete Tong、Tiesto、Paul Van Dyke、Carl Cox等國際知名DJ聯手共譜失聰DJ Frankie Wilde的傳奇。
偽紀錄片手法若使用得當,很容易就能創造出在真實生活不可能如此曲折離此的傳奇故事。事後,當觀眾恍然大悟剛剛在戲院內所感動落淚的故事,其實是人為杜撰時,也能從又好氣,又好笑的反應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反思所謂的「傳奇」,其實都帶有假的成份,杜撰的成分,人云亦云的成分。(近期電影《一首Punk歌救地球》也討論的傳奇故事的真偽)。無論如何,我總認為,這類使用偽紀錄片手法拍攝的音樂電影,題材一定要夠傳奇,故事要夠動人,人物性格命運要足夠讓人記得住才行。
反觀這部《NOVEM》,其悲劇故事乍聽之下雖然相當傳奇,但影片本身,卻拍得令人失望至極,無論是拍攝手法,剪輯節奏,還是人物「演技」,處處都有嚴重缺失。其中,最讓人不耐的就是片中大量標榜NOVEM錄音時的側拍畫面,照道理說,應該是要以70年代的錄影畫質拍攝,結果卻是以當代數位攝影的質感呈現,畫質時代感完全不對。這樣明顯技術失誤的畫質,還硬要安排30年後拿給當年意外樂團成員的家長、親人,以及哈裏森州立大學師生觀賞的橋段,試圖捕捉後人看到逝者身影的哀悽悲傷,結果,反而更讓人提早意識到本片肯定是偽紀錄片:一切都太假了。
其次,其側拍內容與訪談內容均相當空泛,一點也沒有任何「傳奇性」可供事後回想回味。設想這些空泛、無聊的「劇情」,若是建立在這是真人真事的紀錄片的認同感下,或許觀眾尚可以接受。問題是,我相信多數觀眾在電影開始不到30分鐘就能明顯感受到本片的造作感、虛假感,都能發現這是偽紀錄片了,導演為何不將它所能掌控的「劇情」,執行的更引人入勝?
這是一部使用偽紀錄片手法形式拍攝下的反面教材,尤其是當您曾經為《This Is Spinal Tap》、《搖滾雙子星》、《撼動生命》的故事感動落淚,而後又因為發現被騙了還氣得又哭又笑時,這部完全無法興起任何情緒波瀾,看完之後只覺得平白無故浪費一個半小時的《NOVEM》,相形之下,真的是食之無味,棄之也不覺得可惜的電影。
不過,音樂還不難聽就是了。這是唯一可取之處。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