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美的救贖故事,很美的相知相惜,很美的柏拉圖式戀愛。儘管導演將這齣理當絕美的電影拍得稍嫌庸俗了些,但還不至於俗不可耐。全片給我的印象依舊很美,尤其是那一幅又一幅以塵埃為顏料的街頭畫作,還有那一顆又一顆講究構圖、景深與光影的漂亮鏡頭。
《遊走塵市間》描述在空汙嚴重的首爾,一位自我放逐的畫家,在地下道、廢棄屋舍寄居安身,過著簞食瓢飲的街友生活,直到某晚偶遇在隧道壁垣作畫的女主角慕亞,女主角一句「這些壁畫本來就是要被消失的」,兩人心生共鳴,開始以繪畫交心。特別的是,男主角泰山是以路邊車身、玻璃窗或任何沾滿灰塵的物件作為畫布,無所不在的城市灰塵成為他的顏料,他的指間即是畫筆,這些化腐朽為神奇的灰塵畫,遂成為他與藝術大學科班出身的女主角慕亞間無聲勝有聲的對「畫」。同一時間,這些畫作,被民眾發現後,在社群媒體的推播下,「灰塵藝術家」之名在網路世界不脛而走,卻也讓原本隱姓埋名的泰山被迫曝光身份,舊識循線找到了他,不想面對的傷逝回憶也隨之而來。
雖說本片故事靈感來自真實人物-俄羅斯莫斯科塵畫藝術家Nikita Golubev,片中所有畫作亦是由他本人親自操刀,不過,化名「ProBoyNick」的 Nikita Golubev 本人倒是從未當過街友。導演金娜敬之所以讓本片男主角泰山露宿街頭,改編靈感想必來自對於灰塵的象徵聯想-如同街友般,明明存在於你我生活周遭,卻被眾人視若無睹,除非特別留意,像是凝神注視在光線下懸浮著的灰塵,才會發現灰塵真實存在。於是,男主角泰山化作灰塵般的城市幽靈,無人察覺,無人聞問,直到光束般的女主角照亮了他,給予他重生的契機,但也要他面對陰影。
灰塵畫固然是本片的賣點,但在戲劇母題上,誠如文章開頭所言,這是一部救贖電影-是男主角的自我救贖,也是男女主角間的相互救贖。但在救贖之前,或在救贖過程,導演只調度極其有限的線索讓觀眾去推敲男主角究竟經歷過什麼,逃避些什麼?為何要離群索居,成為遊民?這也導致我們難以確切理解泰山的哀傷,內心的壓抑,進而無法感受更深刻的戲劇情緒。
類似缺乏針對角色表徵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動機作闡述的情況在片中處處可見,再再影響到觀眾對於所有角色的代入感與認同感。在如此一部以救贖與重生為戲劇母題的作品,無法賦予觀眾代入與認同的可能,就會讓整場戲看來沒頭沒尾,或過於理所當然。
但也由於導演較不注重行為心理動機的側寫,全數交由觀眾自行揣摩解讀,因此,泰山與慕亞兩人間以繪畫進行心靈交流的柏拉圖式戀愛,那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曖昧情愫才能始終保持距離美感,因為一切都沒被說破,一旦打破那曖昧的美感距離,反而就尷尬了,一如片中理當要感人至極的那場和解戲。
看上去,很美。保持一定距離,別太鑽牛角尖於人物情節細節,本片確實是會帶給我們美的感受。此外,本片配樂相當出色,不禁讓我想起許多北歐作曲家的手筆,冷冽而哀傷。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