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個人》:情慾,不分階級

  食色性也。情慾不分男女,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人皆有之。面對情慾,端看是否要將性與愛綁在一起,抑或靈肉分離,各自表述,各取所需。於是乎,關於情慾的探討,大抵分作有愛有性,有愛無性,有性無愛-前兩者,在電影書寫,常見於通俗愛情片、純愛電影;最後者,即俗稱的情慾片,在臺灣極為罕見,歐美甚或日韓則相對多產且經典不斷。

  之所以台灣罕見情慾電影,外部性因素不外乎礙於電檢法規,囿於社會風氣或受禮教道德約束所致;內部性原因則是缺乏願意大尺度為戲犧牲又能詮釋到位的演員,其次,則是缺乏好劇本與好導演。

  范揚仲執導的《不想一個人》是台灣近年少見敢於探索男歡女愛的情慾電影,上一部這般獵色的長片應為 2002 年戴立忍所執導的《台北晚9朝5》,爾後 20 年間,零星幾部台灣電影雖曾程度不一地挖掘情慾主題,卻都沒有像《不想一個人》這般深入,這般專注,這般毫無包袱。

  與《台北晚9朝5》放眼都會男女間的情慾流動有所不同,《不想一個人》將視角觸及社會底層與特種行業,並以馬夫掮客,應召女郎及上流社會藝廊總監三位主要角色間的命運揪葛,從彼此間「有性無愛」到性與愛難以界定的交媾與交集,一方面對立出階級差異,同時,也打破了階級藩籬,從而呼應本文開頭所言「情慾不分男女,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人皆有之」的母題。

  《不想一個人》看待性愛脫鉤,靈肉分離下的交易、交換與交流,最終探究的是人物行為表徵背後的寂寞、孤獨與空虛等心靈狀態。然而,所謂寂寞、孤獨與空虛,卻未成為諸位角色之所以靈肉分離的脫罪之詞,因為全片並不認為如是情慾價值觀何罪之有;更精確地說,本片對於所有因為靈魂空虛而倚靠肉體撞擊感受自我存在的人物,一概抱持超然立場,從旁呈現其存有狀態,而無任何道德說教、批判,甚或同情、憐憫等主觀意圖。於是乎,本片所有角色都活得理所當然,沒人告訴他們該或不該。故事最後,也未出現所謂是非報應,所有對於性與愛之間的困惑,編導全都沒有給予明確解答,而是開放式結局,也就不難想像。

  站在鼓勵情慾電影在台灣能有更多嘗試的立場,在此必須給予編導范揚仲掌聲,尤其是整個劇本從短片到長片,從《不想一個人住》到《不想一個人》的開發過程,增添温貞菱所飾演的應召女郎「金莎」一角,連帶將整個劇本格局與劇情縱深擴展到特種行業不為人知的生活面貌,讓情慾書寫不再侷限於中產階級或上流社會。另一方面,全片對於馬伕、小姐、客人間的互動細節還有場景環境氛圍的考究可謂用心,足以顯見導演范揚仲與劇組在拍攝的過程必定下足功夫作田野調查,而非流於表面功夫消費題材。

  但若就電影最終的整體表現論,本片在剪輯敘事的完整性與節奏感確有不少修正空間,尤其在劇情發展到中段以後,隨著各角色間互動關係的分崩離析,理應呈現角色處境混亂狀態的剪輯,反倒自亂陣腳,前半段耽美而哀傷的沉緩節奏感盡失。在一陣明顯匆促趕戲的言不及義之後,就連最基本的敘事條理也都說得不清不楚,最後便草草作結。

  另一方面,各演員演技表現懸殊,亦使得整體戲感有明顯斷層落差。就這麼直說吧,除了一枝獨秀的温貞菱外,其他演員皆無亮點可言。其中,陳以文與納豆兩人所詮釋的角色,擺明是根據他倆過去作品的既定形象量身打造,無須額外發力,就能符合劇情所需,不似温貞菱有突破戲路的挑戰空間。是故,兩位男配角並無亮點,與演員本身能力無關,而是劇本設定所致。反觀温貞菱在本片突破形象,打破印象,演技爆發,讓應召女郎金莎一角格外有說服力,也特別有存在感,只要金莎出場,整個戲就活了起來。好幾幕金莎與其它角色的對戲,儼然是靠温貞菱撐住張力,還頻頻「救戲」,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配獎,實至名歸。

  相對男女配角,本片男女主角演技顯得生澀。范少勳詮釋馬伕掮客、都更打手與藝廊總監的守護天使,三種身分轉換間,整體而言還算不過不失,但也僅止於不過不失,無法更加細膩演繹更多情感變化差異。女主角莫允雯,其典雅中略帶冷豔的氣質外貌的確適合詮釋乃文這外冷內熱,剛中帶柔的角色。但在揣摩藝廊總監時,其肢體神態屢屢顯得生硬造作,其對白口條更是嚴重,總給我「演員正在背台詞」,而非「角色在說話」的觀感,頻頻讓人出戲。不過,莫允雯只要熬過「文戲」,在「武戲」段落,也就是男歡女愛的情慾橋段,又顯得放得開且自然逼真,那些傷心眼淚,那些空洞眼神,確實表現出乃文在性愛脫鉤,靈肉分離當下的身心靈狀態。由此可知,莫允雯並非沒下苦功揣摩,將乃文這一角色完全內化,而是口條功夫還需多加磨練,向同樣是首度挑戰情慾戲的温貞菱多多效法學習。

  畢竟范少勳與莫允雯皆屬新人演員,要擔當男女主角重責.詮釋身心靈狀態如此複雜且游離的角色,難度之高,實在不忍再多苛責。只是在這部台灣難得一見的情慾電影,既然眾男女角色都願意為戲奉獻,不排斥大尺度演出,導演在導戲上應可再多挑剔講究,除非導演看不出范少勳、莫允雯與温貞菱的演技差異。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