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森林共舞》:當今真人動畫製作技術之最

6126

  真人動畫,顧名思義,即結合真人演出的動畫片,其片型定義的成立必要條件在於動畫,而非真人;其次,則是動畫的戲份比重?動畫本身是否與真人有進行互動對戲?最後,才是動畫是否為「畫」,而非「特效」?基於上述四點,穿插動畫轉場卻未能與真人角色對戲的《追殺比爾》自然不會被歸納在真人動畫,反觀《曼哈頓奇緣》則會被視為真人動畫。至於像是《死亡筆記本》片中死神路克遊走於「畫」與「特效」之間的灰色地帶,是否該歸類為真人動畫,這倒是見仁見智。

  世界上最早上映的真人動畫商業電影應屬1946年,華倫迪士尼所拍攝的電影《南方之歌》。爾後70年間,迪士尼陸續曾推出《悠情伴我心》(1949)、《歡樂滿人間》(1964)、飛天萬能床(1971)、妙妙龍(1977)、威探闖通關(1988)以及前文提到的《曼哈頓奇緣》(2007)等真人動畫電影。除了迪士尼外,其他動畫電影公司也曾推出過真人動畫。若以現代眼光來重溫渠等作品,早年動畫技術儘管顯得粗糙而不合時宜,與真人之間的配合也生硬且破綻百出,但,對於彼時觀眾而言卻是妙趣橫生,充滿童趣,饒富想像力的嶄新體驗。

  就像是這部改編自1967年迪士尼自家動畫《森林王子》的《與森林共舞》乃是目前我所看過動畫製作水準最栩栩如生,動畫與真人演出結合得最天衣無縫的真人動畫劇情長片。全片畫風寫實,寫真,寫生程度之高,儼然就像是在真實森林場景拍攝真實動物般逼真,所有出場動物的皮毛質地,色澤紋理,無不描繪的細膩至極,詳實至盡,一舉一動之間,關節肢體動作可真是維妙維肖;一顰一笑之間,面部肌肉表情變化更是活靈活現。至於片中唯一真人演員,即小男孩毛克利與動畫之間的契合,簡直看不出任何破綻,完全展現出迪士尼最新動畫技術以假亂真,真假難辨的能耐,也見證了導演強法沃(Jon Favreau)在引導10歲小男孩尼爾賽希(Neel Sethi)於「綠幕」前演出時的用心與細心。當然,小男孩自己絕對也是有夠努力,夠有想像力,才能在拍片現場,憑空與動畫角色們對戲。

  不管十年後,二十年後,三十年後的觀眾如何看待這部《與森林共舞》的動畫技術,它確實是當今真人動畫製作技術之最。然而,登峰造擊的影像技術之外,電影是否能夠雋永,能夠歷久彌新,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劇情本身是否動人,是否具備啟發性、警世性等人性永恆主題。若與近來另一部以擬人化動物為戲的《動物方城市》相比,《與森林共舞》不僅在戲劇層次、張力都顯得平凡無奇,格局有限,象徵、隱喻、寓意、啟發等弦外之音也少之又少。文戲之外,武戲亦然,動作場景的趣味性不足,精采度不夠,毛克利與老虎的對決更是未能掀起應有的高潮,整體看來就只是一齣劇情簡單,但又非以簡馭繁的平淡之作。

  事實上,無論是1967年《森林王子》,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原著《The Jungle Book》,毛克利重返森林的這趟冒險之旅乃觸及到故鄉與原鄉、文化認同與族群融合,甚至是環保意識、土地正義等深層主題,可供《與森林共舞》的編劇參考發揮的養分甚多。只是編劇家選擇將全片的戲劇焦點放在毛克利個人的心靈成長,讓他最終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人的智慧,來解決森林的問題,背後潛台詞無非就是鼓勵觀眾要堅持作自己,找出自己的獨特性。如此改編,未嘗不可,只不過全片花了105分鐘,僅只傳達如此單一且美式的個人主義精神,對照著本片開場時所有動物在湖畔展現族群融合的氣氛,再對照《動物方程式》的視野、格局,免不了讓我喟嘆本片把大題給小作了。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