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第二十五屆金曲獎,同床異夢二十四載的傳統藝術音樂與流行音樂正式分道揚鑣,各奔東西,各自舉辦各自的金曲獎。獨立後的傳藝金曲獎,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負責籌辦。新人新氣象,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便是將昔日金曲獎停頒十來年的「最佳錄音獎」重新復辦,以資向許許多多默默為國內古典、戲曲、宗教、跨界、當代音樂奉獻心力,紀錄聲音藝術的錄音師們致敬。
十分榮幸,今年我又獲邀擔任本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最佳錄音獎的評審,業已退休的資深錄音師施威錦老師亦再作馮婦,音響圈、樂評圈、品酒圈、雜誌業資深前輩賴偉峰(歐頭)兄則首度評鑑此獎。
三位評審,歷經五個月,反覆聆聽今年121張初選作品後,先是揀選出27張(可不滿30張)優秀作品進入複審,再從27張複審名單中,嚴選5張年度代表作進入決審。最終,我們毫無異議地推舉王昭惠錄製的福爾摩沙合唱團《台灣歌仔簿二.想欲彈同調》成為本屆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獎的得主。
其他四張入圍最終決審的年度之作尚有尤子澤錄製的《樂典10-楊聰賢、洪崇焜、曾毓忠、鍾耀光》,王昭惠錄製的台北室內合唱團《寂靜之聲-經典聖樂合唱作品》,楊敏奇錄製的《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Jason Hayles錄製的《Journey on the Road》「連珮如琵琶旅行樂誌@西澳篇」。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一張唱片,不同人聽來,感受自有不同。該如何品鑑錄音優劣良窳?如何斟酌一張唱片最終的聲音表現,錄音師佔了多少功勞?該負多少責任?三位評審,各有主見,也各有品味。從初審、複審,到決審的討論之中,我們乃有幾點殊途同歸的共識,其中包括麥克風前級之前能作好的要事,可千萬別留待後製階段才來亡羊補牢,否則,音樂家們細心雕琢的音色,那怕只是氣若游絲,近乎寂靜的極弱音,也都是歷經幾十年的淬鍊修行而來,錄音師若在拾音階段未盡齊全功,徒留後製階段才作修正補強,可真是對不起音樂家。更何況,混音、母帶後期所作的任何動作,對於原始訊號來說都是「減法」,而非加法;仰賴後製,稍有不慎,器樂、人聲的音色、音質、共鳴殘響,音像與音場的尺寸比例都將悖於現實,有違常規,亦不符演奏家、指揮家的初衷意念。因此,從去年到本屆,評審團們均很看重錄音師在錄音當下是如何Miking,如何因地制宜,因曲制變地為演奏家,為演唱者,為空間堂音特性作盡善盡美,無一遺漏的拾音。
正因為麥克風架設與麥克風前級等後端器材的搭配乃是錄音師硬體技術與聲音藝術的功力展現,所以,我們相當堅持錄音當下,錄音師不僅得坐鎮現場,還要親自主導Miking。若報名徵選的錄音師名單中有掛名者,一經查證屬實,便取消評選資格。此外,若報名最佳錄音獎的作品,並未明確告知錄音師是誰,像是長榮交響樂團每年都不具名提報,作品錄得再好,也都無法進入複審。
強調如何精確拾音,勝於後製如何潤飾加料,此乃傳統藝術音樂錄音與流行音樂錄音最大不同之處。由此思維下再作衍伸,無論是現場錄音,抑或棚內錄音,評審團咸認整張專輯,各曲目,真實樂器所佔的編曲配器比重必須達九成,MIDI使用過多且便宜行事的曲子,一概不予入選,宗教音樂與跨界音樂最常有此現象。

尤子澤錄音作品《樂典10-楊聰賢、洪崇焜、曾毓忠、鍾耀光》
購買網址:http://www.jingo.com.tw/one_album.php?i=12034
至於傳藝音樂的錄音師在講究諸音精確之餘,能否展現個人風格與聲音美學,這實在是見仁見智。去年傳藝金曲最佳錄音獎得主尤子澤,今年入圍決選之作《樂典10-楊聰賢、洪崇焜、曾毓忠、鍾耀光》就是一張錄音師將他個人對於音響性的見解、喜好,用來「詮釋」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凸顯」國家音樂廳的堂音殘響。聽感上,儘管更為驚心動魄,益加充滿戲劇張力,實為四位作曲家的曲子增色不少,但,本屆評審團,包括我在內,均認為此張專輯在音響性的呈現上,尤其是低音聲部的下潛感、匍匐感,還有舞台縱深的寬度、深度感稍有誇飾之嫌,並不符合現場聆聽經驗,故未能授予桂冠。當然,若換一批對於錄音美學賞析觀點截然不同的評審團,尤其是只玩音響,罕聽現場,從未參與過錄音實務工作的發燒友,說不定就會將最佳錄音獎頒發給尤子澤所錄製的這張專輯。

榮獲本屆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作品-《台灣歌仔簿二.想欲彈同調》,王昭惠錄音。
購買網址:http://formosasingers.org.tw/index.php/center/cd_details/id/29
事實上,在決審會議的最終討論時,三位評審就是在尤子澤親炙的《樂典10-楊聰賢、洪崇焜、曾毓忠、鍾耀光》與王昭惠錄製的福爾摩沙合唱團《台灣歌仔簿二.想欲彈同調》作二選一。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儘管該專輯在動態呼吸的幅度,強弱對比,高低兩端音域延伸等音響性上並不像《樂典10-楊聰賢、洪崇焜、曾毓忠、鍾耀光》那麼誇張,那麼充滿戲劇效果,錄音師王昭惠卻能在恪守等比放大的大前提下,將27人編制的福爾摩沙合唱團於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的動人合唱,作了真切不造作,曖曖內含光的端正拾音,不僅清楚刻畫各聲部的音色紋理,完整保留合唱時的豐富共鳴層次,就連演奏家王昱姍的鋼琴伴奏的音色也是那麼地充滿說服力,鋼琴與合唱團在音像、音場的相對關係也都符合現實經驗法則。整張專輯,11首曲目聽來一氣呵成,錄音品質十分一致,幾無敗筆,難怪乎,從初選、複審,到決選,這張專輯始終都拿下總分最高分。
有趣的是,錄音師王昭惠在頒獎典禮當天,上台領獎時,一臉不可置信怎麼會是這張專輯奪獎,而不是與台北室內合唱團合作的《寂靜之聲-經典聖樂合唱作品》?雖說《寂靜之聲》具體而微地展現聖樂合唱的柔韌之美,甚至還難能可貴地再現此類聖樂最難錄製卻也是最重要的天聽包圍感,但是,東吳大學松怡廳的空間殘響與合唱團間的比例拿捏上,並不如《台灣歌仔簿二.想欲彈同調》來得自然協調,各聲部的清晰度難免深受影響,此起彼落的和聲共鳴相對就缺乏櫛比鱗次的層次美感。其次,合唱團各聲部的音像、音量比例偶有失衡,女高音的壓縮比不夠線性圓滑,這些都是備受挑剔之處。當然,上述乃是王昭惠錄音師兩張錄音專輯相互對比後的殊異,若與今年參選的其它演唱專輯相比,《寂靜之聲-經典聖樂合唱作品》仍舊是聖樂合唱錄音的年度佳作。

楊敏奇錄音作品《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
購買網址:http://store.windmusic.com.tw/zh/CD/BWM-01-002
「獎項之所以是獎項,就是要選出最好的那五張作品,絕對不要為了避免過度集中或鼓勵哪位作品還不夠好的新進錄音師,因此刻意作平均分配。」這是上一屆我與施威錦老師擔任評審時的共識之一。於是乎,去年的尤子澤,今年的王昭惠,兩人皆以兩張作品入圍決選。
不說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當初27選5的複審結果,總評分前五高的作品,王昭惠與尤子澤其實各有兩張,不過,尤子澤另一張錄音作品-《馬水龍:霸王虞姬》交響組曲乃與饒瑞舜錄製的《謐光-那娜擊樂二重奏》、楊敏奇錄製的《般若專輯-佛教讚頌交響樂》、施威錦老師錄製的柯懿芳個人古典吉他演奏專輯《The Moment》並列第五高分。由於施威錦老師身兼評審,乃主動迴避棄權(去年施老師已棄權過一次,成為連續兩年因迴避而無法角逐最終決選的無冕王),因此,我們只需要在三張同分專輯中選出最後一位入圍者,經一番討論之後,最後決定由去年評審之一的楊敏奇錄音師所錄製的《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進入決選。
該張《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是今年入圍決選的專輯中,人員編制最多的一張作品,合唱隊與交響樂團加起來的總人數已臻百人以上,全員皆在白金錄音室分軌錄製,再作後製混音,因此,個別器樂音色的細緻感,全數樂器齊奏時的分離度,乃有其得天獨厚的音響優勢,遂成為一張氣勢與氣韻,巨觀與微觀兼具的大編制錄音作品。可惜,人聲-尤其是主頌者的錄音質感不及器樂,整體訊噪也比較低,動態幅度與其他四張入圍專輯有明顯落差。另一方面,主唱與和聲,演唱與演奏的風格調性並不一致,彼此間的Room Size、Room Color偶爾還會出現各處一界,而非在同一舞台平面的不協調感,雖說這應是母帶後期力有未逮,卻也直接造成評審們在試聽當下的好感度受到影響。
各位可能會質問既然《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有渠等不足之處,為何不給饒瑞舜《謐光-那娜擊樂二重奏》或尤子澤《馬水龍:霸王虞姬》交響組曲入圍呢?當然,這兩張專輯也是很好的錄音,但也都有各自的缺失,評審團在衡量樂種、編制等諸多因素之後,才會決定由《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脫穎而出。話說回來,我個人其實是比較偏好尤子澤《馬水龍:霸王虞姬》交響組曲入圍就是了。

澳洲錄音師Jason Hayles錄製的《Journey on the Road》
購買網址: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4116902343035
去年我與施威錦老師、楊敏奇錄音師擔任評審時的共識還有入圍者必須是長年在台灣奉獻心力的錄音師。不過,今年因為大會徵件規則放寬,凡只要是在台灣立案的唱片公司所發行的專輯皆可報名錄音獎,再加上澳洲錄音師Jason Hayles錄製的《Journey on the Road》「連珮如琵琶旅行樂誌@西澳篇」確實很有水準,訊噪比高,動態鮮明,琵琶與所有配器的音色淨透,因此,才能奪得總分第四高分,成為本屆唯一非台灣籍錄音師的入圍作品。
至於這張專輯為何無法如願奪下大獎,絕對不是因為國籍,而是與楊敏奇《般若專輯_佛教讚頌交響樂》的狀況類似,各式器樂個別聽來都很理想,混在一起廳,彼此的音色調性就出現明顯落差,音像也不符合等比放大原則。再加上Mastering壓片電平相對高,賦予錄音放大的動態呼吸空間不足,擴大機稍開大聲,就會聽到些許分岔毛邊,這些都是掩瑜之暇。不過,這張匯集中西樂器的專輯,音樂性相當好聽,相當推薦各位買來收藏聆聽。
順便也向各位報告我是如何聆聽各張專輯?初選階段時,121張參賽作品全都是在寒舍的獨立音響室逐一試聽-喇叭系統與音響器材分別為AE 1 Classic書架喇叭、Cambridge Azur 651a綜合擴大機、Audiolab 8200CD CD播放機等。初步挑出30張相對傑出的專輯後,再轉戰書房的ONKYO GX-R3X桌上型主動式喇叭作第二輪聆聽,此時,CD播放機為Lativ CD-100。第三輪則是將CD-100 CD的訊號輸出接到DA&T HA-3耳擴,以我平常作錄音、混音或演出音控監聽時常用的AKG K271 MKII作耳機試聽。經過這三輪試聽後,提交出我心目中前30高分的作品。
在複審與決審時,除了上述三輪試聽外,還額外透過Astell & Kern AK Jr隨身型高音質播放機,以Audio Techinica ATH-CK100耳道式耳機,在通勤時作試聽。至於數位流音樂檔案從何而來?今年傳藝中心為體恤經常出國、出差的評審,特別委託廠商將所有參賽專輯轉出WAV數位流音樂檔案,並儲存於Lenovo Thinkpad 1TB的隨身硬碟中供評審使用。與我自行採用EAC軟體轉錄的檔案相比,傳藝中心委託廠商製作的檔案音質明顯較差,因此,AK Jr內裝的27張進入複審的專輯都是我自己轉錄而來的WAV音樂檔案。
之所以要透過那麼多音響設備來聽,理由很簡單:論斷錄音好壞與否,不只限於音質、音色、音域、音場與其他音響性表現,整體聲音密度、解析度也很重要。誠如高解析的影片,透過何種顯示器來看都是高畫質;反之,在手機螢幕上看起來很高畫質的畫素,不一定也能在100吋大螢幕上觀賞。因此,若是大型音響、桌上音響、耳機均能過關,聲音密度、解析絕對是High Definition與High Quality。此外,透過截然不同的軟硬體條件作試聽,才能避免受到音響器材的重播能力所影響,並且也能仿效各樂迷的各種聆聽方式,以歸納出一個更具公信力的聽感判斷。
我想我都已經如此負責任地作試聽評鑑,若有人對結果不滿意,不認同,肯定不是音響因素所造成,純粹就是你與我對於何謂好錄音,何謂錄音差的主觀判斷標準並不相同。
最後,再分享本屆評審團的另一共識:今年整體參賽作品的綜合表現與平均水準-無論是作曲、演奏、錄音,都沒有去年來得優異。若單純就錄音獎論,去年五張入圍作品,隨便一張,改報今年,絕對都能奪得大獎。由此可知能不能得獎,有時候真的是時也,命也,運也。
由於今年的錄音作品未及去年,施威錦老師一度提議獎項從缺,以樹立嚴格評鑑標準。所幸,此提案最後並未成案,否則,最佳錄音獎才復辦第二年,就出現從缺,未免也太刺激。
何謂"櫛比鱗次的層次美感?"
櫛比鱗次,語出《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三》:「岸善崩者,密築江石以護之,上植楊柳,旁種蔓荊,櫛比鱗次,賴以為固,蓋以數百萬計。」以喻建物排列密集,並無層次之意. 評審諸公,引喻宜慎.
讚讚
何謂"櫛比鱗次的層次美感"?
櫛比鱗次,語出《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三》:「岸善崩者,密築江石以護之,上植楊柳,旁種蔓荊,櫛比鱗次,賴以為固,蓋以數百萬計。」以喻建物排列密集,並無層次之意.評審諸公,用詞宜慎.
又,起筆 “同床異夢" “分道揚鑣",措辭殊為不妥,樂之道 廣矣哉,所好雖異,然移風易俗,怡情樂性之用則同,婉轉抒發己志無妨,若出語決絕,拒人於千里之外,則過當矣。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