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過好生活,誰願意墮落」。曾經有人這麼說,我卻不完全苟同,否則,怎會經常聽聞紈褲子弟犯下喪盡天良,傷天害理之惡事?卻又無法否認,社會底層,弱勢族群,邊緣家庭出身的窮苦孩子,因先天與後天環境因素使然,較易,也較高機率養成邊緣型人格,並於內部心理情緒管理,外部人際關係處理,於己身的未來生涯規劃,乃至於對社會的制度適應,往往會有消極絕望,失控脫軌之偏差情事發生。若未經旁人伸出援手,當事人又無法天助自助,最後終會誤入歧途,釀下大錯。或又組成另一邊緣家庭,使得悲劇宿命不斷惡性循環,萬劫不復。
這部片名讓人摸不著頭緒卻又隱隱感到意有所指的的《傷心潛水艇》,講述的正是一對出身自邊緣家庭的兩兄弟間的悲劇故事。電影一開始,可以看到一個典型邊緣家庭的顯影,一位長年酗酒的母親,未能給予兄弟倆應有的母愛照料,形同放任兩兄弟自生自滅。又由於兄弟倆在兄代母職時,不小心害死了另一名甫出生的襁褓幼弟,種種不快與不幸,造成兩人日後在看待婚姻,看待家庭,看待女性,看待兒女,遂形成消極應對,或積極彌補的不同人格心理發展。其中,哥哥尼克,成年後遭女性拋棄的痛苦經驗,更加重其邊緣性格中的陰暗面,故而無法再給予女人真愛,只將女人視為洩欲對象,一如其母親在他心目中的娼妓形象般。一旦面對兩性問題,便以暴力相向,就像幼時他如何懲罰醉倒在地上的垃圾母親。
至於弟弟伊凡,則呈現出另一類面對童年陰影時的人格特質:他曾努力維持一個家庭,擁有愛的結晶,但天卻不從人願,其妻因車禍身亡,使他終究難以彌補自己不曾擁有完整家庭的缺憾。儘管再如何自暴自棄,沉迷毒品,身為單親爸爸的伊凡仍舊百般呵護其子,於是,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只為了要讓馬丁擁有快樂的童年。
面對這兩兄弟的故事,導演除了在演員指導、場面調度、攝影語言、佈景美術格外強調寫實、紀實性外,還運用了具有對照意味的平行剪輯,刻劃出兩兄弟間看似截然不同但最終又殊途同歸的人生際遇。從中,不難看出,兩人其實都背負著揮之不去的童年陰霾,也都渴望著愛與被愛,努力尋求原諒與救贖。只不過,事與願違,命運的捉弄,宿命的擺佈,逼得兩人的命運只能以悲劇作收,讓人不勝唏噓。
平行剪輯之外,導演還以順敘、倒敘並行的剪輯手法,讓這則聚焦於陰晦底層的邊緣人物故事既保有社會寫實的色彩,還兼顧電影書寫的技巧性與可讀性,使得全片在觀照愁雲慘霧的過去時,早已能預見死路一條的未來;在必然悲劇的結局中,清楚看到劇中角色曾經也做過徒然無功的努力。此等順敘、倒敘平行剪接手法,於焉加重無法挽回的悔恨感,加深不可擺脫的宿命論。
正因為如此陰鬱厚重的悔恨與宿命,就像是一股把人強壓在水中無法掙脫,逐漸缺氧,只能任人宰割的強大壓力般,壓得這兩兄弟難以浮出水面,呼吸氧氣,照得陽光,過著正常生活,而這或許就是本片片名「潛水艇」之隱喻的由來。
而那頭尾呼應的一場戲,全片唯一純白無瑕,綻放神聖光芒,宛如重獲新生的受洗場景,雖充滿了希望,卻也是最悲劇性的一幕。透過這一幕,我們看到了兩兄弟悲劇性一生的起點。而這無法挽回,又難以逃脫的悲劇宿命,何嘗不是所有底層社會,問題家庭,邊緣人物的共同寫照。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