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期心理,經常影響觀眾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舉例來說:被吹捧成台灣史上最恐怖的恐怖片《咒》對我而言是大失所望,反觀國外影評罵聲一片的《魔比斯》在我看來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慘不忍睹。
就本質而論,《魔比斯》並非難看,而是無聊。其劇本在人物命運、故事情節的鋪陳完全恪守傳統三幕劇套路,整個戲劇發展,該轉折時就觸發轉折,該衝突時就製造衝突,該解決時就解決衝突,完全按照常規公式走。然而,與其他採取三幕劇架構的漫威英雄電影相較,《魔比斯》片中所有角色彷彿都是為了應付三幕劇套路而登場與退場,儼然是角色在服務三幕劇,而非三幕劇來服務角色。人物設定與角色塑造上又極度直觀又淺白,遑論達到從《黑暗騎士》以來,「暗黑系」英雄電影必須更深刻刻劃人性黑暗面,令正邪難分,是非對錯無法輕易二分的道德難題與存在困境。於是乎,當魔比斯此一非典型英雄只能流於樣板角色時,對任何觀眾而言,便已失去銀幕魅力。
對普羅觀眾來說,他們或許不會意識到什麼是三幕劇,也不在意人性刻畫深刻與否,反正多數人最低限度的觀影要求只要是「爽片」就好,就算「無腦」也無妨。問題是本片真正打鬥的場景畫面佔片長比並不高,也沒有什麼足以讓人血脈賁張,值得大書特書的特效場面,最後一場魔比斯與片中唯一反派-米洛的對決更是形同早洩,只有快,沒有爽,草草就結束,普羅觀眾要如何感到爽快。
《魔比斯》讓人感到無聊的肇因也在於此:鋪陳的太久,轉折的太慢,衝突的太弱,解決的太快。換言之,本片的「文戲」,遠多過「武戲」,但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 (Daniel Espinosa)的敘事功力又無法像同樣文勝於武的《黑暗騎士》那般營造緊湊懸疑的戲劇張力,保持引人入勝的戲劇節奏,同時,還能更深入且更全面地描繪角色的內在性格與行為心理。在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執導下,比重過長的「文戲」看來像是不斷在死胡同內原地打轉,未能開創新局,觀眾也無法更加理解三位主要角色到底在忙些什麼?尤有甚者,魔比斯的愛侶-瑪蒂娜博士與反派米洛一樣,都死得極為突然,在相當不對的時機與節奏點被編導賜死,簡直莫名。諷刺的是,這竟是片中最讓我意外而不感到無聊的段落。
我非常能理解海外第一批觀眾觀賞《魔比斯》後氣急敗壞的惡評心情,但也多虧海外觀眾狂洗IMDB、爛番茄等電影評分網站上的負評,才讓我得以抱持非常低的期望值,甚至不抱任何期待地觀賞《魔比斯》,最終帶著「其實也沒那麼爛」的評價走出戲院。
《魔比斯》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我很激賞其剪輯師讓本片片長剪到只剩 104 分鐘,這麼短的片長,在漫威旗下電影相當罕見,並不尋常。我嚴重懷疑剪輯師是為了避免歹戲拖棚,才會長痛不如短痛地將傷害降到最低,最終剪出我們看到的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又不感到可惜的版本。感謝剪輯師。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