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告別住了八年的新店,準備搬家到三重展開新生活。前前後後,在台北定居共十二年的家當無數,書房、臥室、音響室內的桌櫃物件得逐一拆卸裝箱,移到新居後尚有一堆DIY家具急需安裝,料想起來就是一件大工程。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提高效率,減輕手腕負擔,決定入手一把電動起子代勞。於是,作了點功課,在千元上下預算,便找了這套符合自己需求的Bosch Go電動起子組。
會選擇Bosch Go,一來是因為品牌忠誠度,尤其是過去在音響圈打滾十多年,無論在雜誌社內還是音響業界,處處可見Bosch的製品,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習慣Bosch的手感與操作邏輯。當然,我也曉得市面上還有很多扭力更大,操作智能更強的品牌製品,但,衡量個人需求並沒有要鑽牆作自攻螺絲或電錘衝擊等專業水電、木工用途,單純就只是是要拆卸安裝家具、家店與音響用品,何必花大錢買更高階的槍型機種呢?看來看去,這把Bosch Go就很能滿足我眼前需求。

Bosch Go USB充電電動鑽
收到Bosch Go,打開盒裝,內中除了自動電鑽主體及USB充電線、充電座外,還附上共32顆起子頭組,分別為12顆十字,4顆一字,6顆方形,4顆六角、6顆梅花。這陣仗對於一般家居安裝需求已經綽綽有餘。若遇到特殊螺絲,尤其是音響製品,反正我本來就有買一整套英規、美規、日規等特殊起子頭組,所以沒影響。
實際拿起Bosch Go電鑽主體,沉甸甸的且重心在後,握感比重恰到好處。兩側有防滑塑料設計,手感不錯。在主體末端可見一紅色轉盤,上頭數字,由小至大,共計六段扭力,可因應不同用途需求來微調適應。轉盤底下,掀蓋後就是USB充電槽。至於腰身間的撥盤,當然就是控制鑽頭順時針、逆時針或者手動模式之用。

數字由小至大,扭力由弱至強,共計六段
早在在入手前,就曾拜讀許多使用者在網路上分享說道Bosch Go的馬達扭力甚大,不易操控,握得太鬆,鎖到底後,就會脫手;若是握太緊,則會不慎扭傷手,甚至造成螺絲脫牙。確實,因為設計使然,Bosch Go並不像槍型電動鑽有按鈕可操控作動,必須壓住螺絲後才會啟動馬達,馬達啟動的瞬態力道甚強,又沒有中、高階機種的自動緩衝機制,因此,手若未握緊,就很容易脫手。不過,多操作幾次後,便開始習慣Bosch Go的作動邏輯與反饋力道,也就越來越得心應手,一下子就信手拈來地把書桌、書櫃、層架等家具全都拆卸完畢。
只要習慣Bosch Go的作動扭力與反饋力道,深諳該如何收放,也就不再遇到脫手等問題。不過,因為Bosch Go的扭力真的很強,所以我建議採分段式安裝螺絲,不要一次油門催到底,否則,只要螺絲孔本身金屬強度不足,不小心真的會崩牙。當然,要避免崩牙,另一關鍵就是起子頭要選對,不要過小,尤其是十字。

建議一開始使用要緊握Bosch go,分段式鎖,別油門催到底
值得一提,Bosch Go的電力續航力比我想像中的還持久。其實,我是在新家某一天安裝鞋櫃時才想起Bosch Go自從開箱充電之後,歷經那麼多次任務,都未曾再充電過,竟然都沒斷電。但因為搬家已經告一段落,所以也就沒機會仔細測試Bosch Go連續工作的電池續航力到底有多持久。

Bosch Go扭力強到其實是可以鑽水泥牆,只是比較吃力
另外,新家安裝音響用壁插時,因為Oyaide R1壁插是四個螺絲孔,既有裝潢壁插為兩孔,因此,被迫得自攻螺絲,只好逼Bosch Go力搏看看。結果,Bosch Go還真的打進去了,雖然不像高階槍型電動一下子就鑽進去,但,至少也能看出Bosch Go的扭力是足以在水泥牆上打孔的。

用Bosch Go安裝新買的吉他架
從搬家開始裝卸家具、音響設備,乃至於搬到三重開始重新安裝舊家當與新購入的DIY家具,真的是還好有入手這支Bocsh Go,才能那麼愜意輕鬆完成所有「手工業」,平心而論,這筆投資非常划算。
在我入手Bosch go當時,PCHome與Momo等購物平台正在作限時限量特價,購入價格不到1000元。現在已恢復定價。話雖如此,就算以定價來評估這套Bosch Go的價值,我依舊認為物有所值。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