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看過《麥子小姐》,十之八九的台灣觀眾當會憶起此段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的經典名句。
《麥子小姐》是一部標準日式親情電影,更是一部類公路電影形式行自我救贖的心靈成長故事。片中女主角-小岩麥子(堀北真希 飾)自小遭逢父母離異,父親早逝,母親又從未打過照面,在她至今成長過程完全缺席,於是只能與哥哥憲男(松田龍平 飾)相依為命,在一小小出租公寓內生活。某夜,素昧平生的母親彩子(余貴美子 飾)忽然現身,要求同住,麥子方才知悉自小以來的生活開銷其實都是由母親暗暗匯款給哥哥,只好無奈首肯母親入住,哥哥則順勢搬出去與女友同住,只留下麥子與母親共處一室。
電影前半段,著重於麥子如何被迫接受母親突然闖進她的生命與生活之中,又該如何在陌生感、排斥感、厭惡感等天人交戰的情緒夾雜下,慢慢建立所謂母親此一角色的定義並學習母女之間的相處關係。然而,正當麥子願意卸下心防,釋出善意,母親卻突然驟逝,兄妹倆恍然大悟罹患肝癌末期的母親是因為自知大限之日將至,才堅決回到兄妹身邊,任其羞辱打罵。可是,明知母親委曲求全,兄妹倆卻仍不願表態承認母親是作如此想法,從其言談與行為反應不難想見兄妹倆對於母親長年缺席的怨恨如何壓抑其內心渴望母愛的情感。
電影後半段,麥子帶著母親的骨灰回老家安葬,由於行政處理上的差錯,需得停留多日。這就幾天與母親鄉坊故人的相處,她才驚覺自己的長相多麼酷似年輕時的母親,同時,也發現母親當年離開故鄉,遠走東京追尋歌手夢前,是多麼受人歡迎。
這趟意外旅程,不僅僅讓麥子從村人熱絡的話當年中拼湊出彩子的樣貌,從潛意識中尋回關於母親的模糊印象,最終更成為母女關係的隔空和解之旅。招待麥子留宿的葬儀社櫃台小姐美智子(麻生祐未 飾)是扭轉麥子心中母親評價的關鍵人物,兩人之所以一見如故,相處模式宛如母女,實則乃是因為美智子也是離婚之後,自大阪回到故鄉,從未再見過親生兒女的母親。於是乎,麥子在美智子身上瞥見母親的身影,美智子在照料麥子時滿足了自己身為母親的幸福感,兩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滿足,最終,相互將心理話說開,相互獲得原諒、救贖與面對未來人生的勇氣。
從人物設定、情節安排與影像敘事、配樂風格來看,《麥子小姐》不脫標準日式親情電影的氛圍與質地,樸實而溫柔,平凡中見人性。導演吉田恵輔面對此一題材,並未選擇過分煽情或激烈的戲劇處理,而是在生活之中的各種小處去探照人性,映照人心。舉例來說,劇情前半段就先是利用家常料理與便利商店微波食物作為有無母親照料的生活對比,同時,也在不同段落屢屢利用烹飪,作為母女間進行溝通,相互了解的信翁與親情的代名詞;或者,像是透過各自觀賞的電視節目、動漫畫冊,顯見世代價值觀的差異,用一只鬧鐘來連接兩代間的母愛等。
渠等以物喻情的隱喻處處可見,屢屢平添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唏噓。然而,若要進一步呈現麥子內心不願承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悔感慨,只寫物是不夠的,更要詳細描述「親仍在時,子為何不養」,方能對照出後悔莫及,於事無補之感。可惜,本片在前半段描述彩子與麥子短暫相處的橋段過於零碎,轉折短促且明顯減掉不少段戲,使得母女互動有限,彩子突然就過世,無法提供更多可供後悔之的素材。我想若能再多加幾場戲去側寫麥子那渴望母愛又拒絕母親的矛盾狀態,會更有助於凸顯後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悔感。
要強化角色的懊悔感,最佳方式就是讓觀眾提早知道真相。本片雖然選擇以美智子內心的糾結,自以為是的體貼,實際上只是在逃避探望子女的行徑來投射彩子,但,片中若能再更深入刻劃彩子的內心世界,而且只要讓螢幕前的觀眾知悉,麥子卻渾然不知,便能凸顯出麥子對彩子的誤解有多深,也能強化麥子最終得知真相時的悲愴。
坦白說,上述建議都是來自觀看小津安二郎電影時的心得經驗,可是,後世又有多少導演能像小津安二郎那樣善於拍攝親情題材,在平凡中見人性,樸實中見偉大,直白中見深刻呢?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