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雨追緝》:非典型現代版耶穌受難記

i_come_with_the_rain1

  前110分鐘,會讓人痛罵《幻雨追緝》是部垃圾,最後10分鐘,會有少數人恍然大悟這部電影其實並不那般無病呻吟,故弄玄虛。電影結束,走出戲院,絕大多數觀眾勢必痛罵本片浪費時間,但還是有極為少數的觀眾,尤其是剛好身為基督教徒,或者熟稔耶穌受難記,與耶穌死後三天後在山洞裡復活故事的觀眾,會開始針對《幻雨追緝》片中喬許哈奈特、李炳憲、木村拓哉三位演員在片中所象徵的聖經角色,以及全片許多令人破碎匪解的故事橋段,一一進行解碼,這能夠稱上另類的「回味無窮」嗎?

  我不確定李炳憲,喬許哈奈特,木村拓哉三位是否為教徒,但我能確定《幻雨追緝》的越南導演陳英雄並非教徒,而是單純為了創作而創作的電影導演。是否正因如此,才導致同樣是以耶穌受難記為故事主題,梅爾吉勃遜的《受難記》,與陳英雄的《幻雨追緝》會呈現天差地遠,截然不同的史詩樣貌與戲劇張力。

  讓我們試著回想梅爾吉勃遜的《受難記》,那般寫實的暴力血腥,重現耶穌受難殉道,背負世人罪惡十字架時的擬真場景,可讓所有教徒心慟動容不已,進而達到宣傳教義,鞏固信仰的目的。

  回頭看看這部《幻雨追緝》,在為了創作而創作,而非謂了彰顯宗教精神而創作的前提下,陳英雄在賦與片中主要演員詮釋聖經角色的同時,也讓所有聖經角色的符號,以及耶穌受難記與復活故事完全變形,非現實主義的筆觸,大量隱晦難解的隱喻,破碎的剪輯敘事,讓通篇故事變得難以閱讀,一般觀眾-尤其是帶著觀賞三大國際男星同台飆戲之預期心理的一般觀眾(電影預告片誤導的真是好),完全無法解讀這齣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直到最後一刻,才讓少數觀眾恍然大悟原然這是部隱喻耶穌受難記的電影。

  就為了創作而創作的前提下看,過去以執導《夏天的滋味》、《三輪車伕》、《青木瓜的滋味》等風格清新,節奏舒緩等小品著名影壇的陳英雄,敢於挑戰聖經故事,並延攬李炳憲、喬許哈奈特、木村拓哉(原本是吳彥祖飾演耶穌救世主的角色)等國際巨星一同加入,影像風格更呈現180度大轉變,對導演個人的創作生命來說,可謂勇氣可加的一次大膽嘗試。但就結果來看,《幻雨追緝》這部電影無論由藝術角度、商業角度來評論,完完全全是失敗的作品。充其量,只能說本片把玩象徵隱喻符號的實驗性有其開創意義,但那過於極端,過於自我耽溺的符號實驗,以及反敘事的剪輯風格,終究成為本片難以親近,不得人心的關鍵失敗因素。

  再者,即便是真正的教徒,是否能接受    木村拓哉所飾演象徵受難耶穌的石濤?喬許哈奈特所飾演象徵信徒約瑟的克萊恩?李炳憲所飾演象徵賜死耶穌的總督彼拉多的蘇東坡?信徒們能容許如此符號完全變形,史實面目全非的耶穌受難記嗎?我非常懷疑。

  我個人除了完全不建議一般觀眾觀賞《幻雨追緝》,或說不該帶著偶像崇拜的預期心理,而是該以觀賞現代版耶穌受難記的心態來觀賞這部奇片《幻雨追緝》外,同時,也要建議所有因為本片配樂為Radiohead的傳奇吉他手、貝斯手Greenwood兄弟負責,因而想要前往戲院朝聖受洗的Radiohead Cult,也不要抱太大期待。因為Greenwood兄弟除了親自作了幾首非常電影《生之頌》式的迷離配樂有切中本片劇情情緒外,其他像是援引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等團的配樂,都配得非常莫名奇妙,完全離題,竟變成電影演電影的,配樂配自己爽的。甚至,最後還配了許多與劇情情緒完全搭合起來的Radiohead歌曲(除了Bullet Proof外)。由此可見,別說一般觀眾或信徒觀眾無法理解幻雨追緝》,就連Greenwood兄弟也一頭霧水,只好胡亂交差了事了。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