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片商邀請我去觀賞這部《街舞開戰》,坦白說,當下潛意識反應是非常抗拒的,原因無它,正因為我並不特別喜歡嘻哈音樂以及所衍生的次文化,於是我向片商據實以告,坦言我對本片及其主題實在提不起多大興趣。然而,片商卻積極地說服我:「這不僅是一部嘻哈愛好者必看的紀錄片,更是所有排斥、抗拒,甚至是誤解嘻哈文化如我者一定要看的紀錄片。」同一時間,榮獲金曲獎提名最佳樂團,甫從日本巡迴回來的客家嘻哈樂團「烤秋勤」的靈魂人物范姜需要人陪他去試片,否則在試片室內遇到其他幾組嘻哈樂團,若是發生什麼在嘻哈圈內習以為常的叫囂摩擦,甚至突發像是最近發片的「參劈」日前在河岸留言被麻吉旗下藝人「當屁」與「受罪」毆打的《8 Mile》情節,人單力薄,恐怕難以招架。因此,最後還是決定去看了這部《街舞開戰》。
真的,真的幸虧有來觀賞這部《街舞開戰》,否則我對於「嘻哈」文化的偏見恐怕會一直停留在那些將「很屌」、「很蝦」、「很潮」掛在嘴邊,穿著鬆鬆垮垮卻很貴的跟精品品牌一樣的街頭服飾,沒事就比個手勢,握拳拍胸,翹個嘴巴,下巴上揚,窩在DJ放歌歌單五六年來如一日的夜店內蠕動的台式嘻哈場景。上述的刻板印象,雖然刻板,縱然狹隘,卻真實地每天在台灣各街頭、夜店與西門町上演。我必須先聲明我並沒有任何歧視嘻哈族群的意味,請當作是我這圈子外的人看圈子裡世界的一種愚昧至極的刻板印象。然而,為何我會有這種刻板印象呢?
暫且不討論我個人對於嘻哈場景在台灣的偏見,但這部《街舞開戰》開宗明義就說道:「地板(街舞)在80年代商業化之後,就被搞死了,搞得很難看。」或許這句話正好可以解釋我對當今商業化的嘻哈為何充滿偏見,但觀賞《8 Mile》、《川流熙攘》(Hustle and Flow)、《巴西嘻哈》(Antonia)等描繪社會底層的嘻哈力量的電影時卻又能鼓掌叫好。
《街舞開戰》確實是一部所有在台灣自認為很嘻哈,或像我一樣很難欣賞嘻哈的朋友該看的一部記錄片。雖然,全片主要內容是在紀錄嘻哈文化四大元素:塗鴉、DJ、街舞與饒舌中的街舞(B-BOYS),但從中仍可觀察到發揚自美國紐約底層的黑人嘻哈文化,移植到世界各國,融入各國文化內涵之後的混合與質變,就彷彿是義大利的脆餅披薩來到台灣會變成魯肉口味般,但無論如何變化,殊途同歸的仍是嘻哈文化強調底層發聲,展現自我意見,個人主義向上的精髓、內涵與精神。
以紀錄片的觀點與拍攝動機來看,《街舞開戰》的題目是要論証「地板不死」的精神,輔以大量素材紀錄「地板」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以各種樣貌綻放,甚至還有規模如同世界盃般的擂台戰,這不僅令人大開眼界,就推廣「地板」的實際目的來看,本片也如同幾部紀錄片《Murder Ball》、《Spellbound》、《Air Guitar Nation》、《The King of Kong》一樣讓觀眾快速認識了過去從未深刻了解的世界性運動與競技。
本片的紀錄片美學無疑是引導觀眾迅速走進地板世界的加速器:《街舞開戰》揉合著塗鴉風格、MTV風格節奏的熱血動畫、新聞畫面、及包括1983年《Flashdance》在內的電影片段,與許多可貴的世界各地B-BOY的競賽紀實錄像,如此豐富繽紛的紀錄素材,透過令人躍然的嘻哈剪輯節奏,且帶有劇情片式的敘事風格,有條不紊地將B-BOY的縱向歷史演進史,及當代B-BOY橫向的全球性發展現況這非常大格局的題目,以淺顯易懂,層次分明,同時還充滿高度感染力的方式導覽給觀眾,無論是嘻哈門外漢如我者,還是嘻哈從業人員烤秋勤范姜,在試片室內都感到情緒澎湃,「坐立難安」,不得不說《街舞開戰》真是一部不適合坐著看的紀錄片。
當然,如果《街舞開戰》只是一部單純紀錄「地板」的紀錄片,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部像籃球運動品牌「AND 1 MixTape」一樣的嘻哈配樂運動錄像,除了激昂,別無他物。然而本片不僅讓觀眾見證了許多比奧運體操、田徑選手更為誇張,更讓人瞠目結舌,更挑戰人體極限的舞蹈動作,比雲門舞集更充滿詩意、充滿力與美的肢體延展與旋轉,及恍若古希羅時代的集體酒神歌舞狂歡外,《街舞開戰》的導演顯然非常刻意地將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國族間的心結等更高層次的觀察,見微知著地透過這場在德國舉行的地板世界盃的競技舞台逐一討論,無論是美國隊賽後說的:「日本人是很極端的,他們一定都在山上閉關修行」;韓國隊遙遙向日本隊嗆聲:「獨島是我們的」;韓國隊在休息室寧可吃泡菜鍋,也不願吃主辦單位提供的食物;韓國隊隊員B-Boy Joe的父親面對鏡頭高喊這場競賽是攸關韓國民族光榮的競賽;韓國隊的舞蹈編排以南北韓的統一為創作理念;日本隊堅持一定要跟韓國隊爭冠;法國隊想透過這場競賽證明法國人是會運動、有美感的民族;法國PHASE-T隊中小成員Lil’ Kev,的母親反對他入隊的原因是因為隊中有黑人;美國隊想透過這場競賽找回嘻哈精神發源地的榮光等。這類族國文化間的差異、摩擦與撞擊,處處都可在本片的對話中、影像中觀察到。更有趣的是觀眾還能在各隊的舞蹈編排的表演中再端詳出各國族間的文化差異,例如美國隊強調個人文化與明星主義,單人舞蹈居多;日本隊Ichigeki崇尚細節、團隊以及創新的精神;法國隊的風格則是絢麗、錯綜複雜、令人眼花撩亂,至於兩隊韓國隊五則是一心想挑戰世界頂端,盡是挑戰體能極限的大地板動作,充滿挑釁與極端
。
此外,除了文化面向的探討,本片也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側錄著各國舞者與家人間的互動,這一方面是訴諸於感性,讓觀眾更家認同這些舞者對於理想的堅持與努力,一方面也隱隱訴說著這類非主流的運動,對於熱衷執著的舞者來說,不只是舞台上的競技而已,更是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的較量。因此,地板除了表面令人驚嘆的舞蹈,除了每個人臉上每次成功挑戰一高難度動作的喜悅外,在《街舞開戰》中,你還能看到更多更深層的討論與觀察,無論是前文已經提到的國族性、社會性、家庭與友誼的情感、甚至是經濟問題等挑戰,如此多的面向聚集在一部令人血脈賁張的紀錄片裡頭,實在非常值得一看。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