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出品,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 (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由安德鲁伯金(Andrew Birkin)執導 (這也是他最後一次的導演工作,後來就專司編劇)的《水泥花園》(The Cement Garden)是一部援引戀母情結等心理學病徵理論研究甚重的青少年人格發展扭曲、性病態異常之作,其中,最具爭議性的無疑是片中兄弟姊妹間的「同性之親」與「近親亂倫」兩大主題。
「Seems natural to me」-Julie與Jack如是說。
父親與母親相繼過世,四個孩子陷入孤立無援,水泥居所離群索居地屹立於斷簷殘壁的荒棄野外,彷彿淪落在杳無人煙的荒島。故事背景設定明確地影射心理病狀萌發的常見家庭成長背景。片中四個孩子的病癥,某種程度都是起因於戀母情結所致-對母親的依戀迫使幼童行為演變成令人不可置信的荒謬反社會行為,最終,孩子們竟將母親以水泥埋葬於地下室當中。
於是,大姊Julie (夏綠蒂甘斯柏格飾)取代起母親的角色地位,不再只是鏡頭中旁坐桌椅沉默的孩子。大哥Jack從弒父的想像與實踐中-鏡頭將手淫的高潮與父親的死並置,絕對別有用心,冷笑似地抹平父親臨死前在水泥留下的掌印,更突顯其弒父渴望,在形式上奪回對母親的愛。在母親死後,Jack自封為這封閉國度內的男主人,對於母親的渴望轉移到姐姐Julie身上,這也成為後來亂倫行為的肇因之一。
弟弟Tom由於母親的缺席返回嬰孩狀態,母親至高無上的地位無法在其幼小心靈中消失,於是出現性倒錯的變裝行為、同性傾向等性乖違,藉此替代母性象徵。妹妹Sue則是在母親棺旁書寫日記、耽溺、封閉。誠如前述等諸兄弟姊妹在行為上的諸多扭曲皆再再證實戀母情結與其病徵。
貫穿全場的故事重心,著力於鋪陳於Julie與Jack亂倫行為的發展。從心理學角度觀察此劇本,可旁徵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中對於亂倫禁忌的理論作解釋,例如Jack的弒父想像早已認可亂倫行為的合理性,佐以片中不時出現的意識流畫面所暗喻的潛意識狀態-紅色風箏飄盪空中,主觀凝視姐姐,皆暗示著Jack自小的心理狀態。
而Julie對於Jack的愛卻可能出自於性倒錯。中性身體的她總渴望打扮中性而在外觀趨近於男性,引導弟弟Tom變裝、性倒錯則是企圖去除家庭中的女性角色,總歸仍舊是戀母情結的結果。然而,一次Julie與jack的嬉戲卻引發Julie首次經驗到女性身體的性快感,這場戲是姐弟關係的重要轉折。
之後Julie與Jack的互動相處都充滿著愛慾的試探、挑逗與戀人間的窺探、忌妒。當Julie的男友Derek貿然闖入看似平衡的封閉生態,面對即將破壞現狀和平的危機下,Jack睿智地解圍辯稱棺材裡頭的屍體是一隻狗「cosmo」,而Tom也認同Jack的說詞 (Tom終於認同母親已死亡),這段戲可說是真正鞏固四位孩子所創造異端國度的主權,Julie內心確定必須忠貞於這Kibbutz式、或錫安山式封閉的自我生態循環。
《水泥花園》運用心理學中性乖違、性病態的研究理論,在影像上創造出相對應的幽黯、晦澀與壓抑封閉的氣氛,試圖忠實呈現出原著小說中的隱喻系統。可惜,某些時候卻顯得過於急躁與刻意,剪接與鏡頭構圖上,象徵的太突兀或隱喻的太明顯,都容易流於過於匠氣或黔驢技窮。相對地,全片在聲音的處理上倒是很純熟地製造許多層次的空間感,提升氣氛上與冥想、虛實的情境。幾位主要演員的演技中規中矩,略不夠深入內化。不過,整體而言,重看這部1993的電影仍舊能挖掘出許多至今仍有的社會病態現狀與家庭教育的癥結,這些弊病絕不會因為《水泥花園》此書,此電影的大膽呈現或後人的分析檢討而有所根除,畢竟,戀母情結可謂人類原罪,所導致的性錯亂、性倒錯主題的電影仍然源源不斷的推出,反映出現實社會永恆的病態。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