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他鄉》:人生必經斷捨離

6107

  一個時代,兩個國度,三角戀情,怎麼取捨?此岸彼岸,原鄉他鄉,親情愛情,如何抉擇?

  根據科爾姆托賓 (Colm Tóibín) 原著小說,由尼克宏比 (Nick Hornby) 改編,約翰克勞利 (John Crowley) 執導的《愛在他鄉》(Brooklyn),乍看之下,其二戰後渡海移民者的人物故事頗神似荷蘭導演班桑伯加特 (Ben Sombogaart) 所執導《飄洋過海愛上你》(Bride Flight),皆是典型的三角愛情倫理劇。實際上,《愛在他鄉》內中隱而未宣的副標題、次旋律還有女主角艾莉絲(Saoirse Ronan 飾)對於土地認同、身分認同、階級認同、道德認同等兩難掙扎,於是乎,這些人生必經之苦痛-抉擇與取捨,遂成為貫穿全劇的戲劇母題。如是戲碼,其成敗關鍵無非取決於觀眾是否也能完全投入於主角的複雜心境與尷尬處境,與她同感糾結,並暗暗期盼著她該怎麼抉擇,怎麼取捨,甚至認為主角「只能」怎麼斷捨離,否則就是錯誤的,敗德的,令人失望的。

  這是我生平首度觀賞導演約翰克勞利的作品。這齣戲,有著再簡單不過的人物情節,簡單不過的起承轉合,簡單不過的情慾糾葛,卻能寥寥數筆,韻味無窮地交織出情感豐富,深刻動人,令觀者同感揪心的愛情、親情、友情與思鄉之情。其導演學成功之道無它,不外乎言簡意賅,以簡馭繁,在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中,不僅講活了一位角色,也講活了戰後一整代愛爾蘭人的心情。整部電影的敘事筆觸,猶如古典主義文學般細膩優雅,戲劇節奏從容含蓄,娓娓道出愛情的悲歡,人生的聚散與命運的無常,從中投射出人性的脆弱,最終也讓人探見人性的堅韌、親情的偉大與愛情的忠貞。

  刻骨銘心的愛戀,未必一定要轟轟烈烈,難分難捨的情愫,也未必得愛得死去活來。我甚為欣賞導演約翰克勞利在「談情說愛」時的簡潔俐落,幾無贅言,更無任何灑狗血或畫蛇添足之處,便能將各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各線路交代得有頭有尾。全片對白看似日常,卻很實在地顯露出各角色的人格特質;同樣地,全片的攝影、剪輯、場面調度看似無奇,卻屢能映照出角色的心境變化。渠等顯露,渠等映照,在觀看當下其實並不覺得有任何刻意成分,事後回想,方才領悟所有一切都有其寓意,總能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投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就像是那幾封被艾莉絲收在抽屜裡未拆的信柬,既代表著遠在布魯克林的丈夫東尼(Emory Cohen飾)對她的殷殷思念,更暗示著艾莉絲回到愛爾蘭奔喪,重逢大地主繼承人吉姆(Domhnall Gleeson飾)後的內心動搖與煎熬、逃避等心理,給予整部片強而有力的道德難題。或像是艾莉絲瞥見亡姊的相片,決心臨危受命,頂替其簿記員工作,既透露出姊妹情深,也暗示著艾莉絲決定背叛誓言,留在故鄉。以上都是一個鏡頭,一個物件,一個動作,無須明講,便清楚交代了艾莉絲內心流轉。諸如此類無聲勝有聲的敘事手法,在片中處處可見,這就是導演以簡馭繁的功力所在。

  綜觀來看,本片選角甚為恰當,各演員的面貌、談吐、舉止都符合各主、配角所被書迷預期的形象。擔綱女主角重任的莎雪羅南羅南(Saoirse Ronan),本身就是愛爾蘭裔後代,能講一口地道的愛爾蘭口音英語,又曾親身經歷過愛爾蘭、北美兩地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衝擊,飾演艾莉絲這必須在此岸彼岸,原鄉他鄉中作抉擇,作挑戰,作適應的角色,自然得心應手。而他那自小就超塵脫俗的仙氣,長大之後,更多添了貴氣,更將艾莉絲從純樸鄉村到布魯克林精品店店員的前後形象落差完全駕馭。更重要的是羅南完美無瑕的精湛演技,乃將艾莉絲的拘謹、內斂又勇敢、堅韌等性格面向一一呈現,非常自然,非常有說服力。好幾次導演選擇用徬徨失焦,景深及淺的手持鏡頭來凝視艾莉絲,羅南總能純以眼神,以表情,將艾莉絲的內心徬徨給表達出來,為本劇無聲勝有聲的簡約敘事更添一筆。羅南能以艾莉絲此一角色入圍各大獎項女主角獎,絕對實至名歸。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