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級片的定義?

braindead-closeup

  我一直想針對這個常被混淆的題目寫個認真文但現在先寫個簡單文。

  之所以會有B級片,這名詞是來自美國戲院通路自40年代開始就有所謂double bill(雙片約)的購片模式。何謂double bill,就是電影公司向戲院要求購買一部正片(A MOVIE),還要外加一部(B MOVIE),而戲院可以選擇在放片時A+B播放,或者各自播放,情況不一。

  PS台灣片商目前買片都還有double bill的模式。

  為何B MOVIE會獨立成一個特有電影類型的名詞?

  從40年代開始,正片(A MOVIE)都是八大電影公司旗下主打的大卡司、大成本製作片,或者各大名導如劉別謙等人的名片、作者電影等。至於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則在這些八大的副廠,或者獨立片商、小片商中尋求拍片機會。相對於主流電影受商業考量等控制,製作方向對於創作團隊往往較受拘束,甚至有些導演名片對於觀眾而言是種負擔。相對的,B級片導演卻有較大的創作自主,包括題材、包括美學、包括行銷方式。也因此,對於美國南部的觀眾,B級片的輕鬆、自由、活潑,反而更受到他們喜歡。

  某個角度來看,70年代前的B MOVIE定義,非常像是美國職棒大聯盟主聯盟與小聯盟間的關係,所以很多日後的大導演,都是從小廠牌拍B片出來的,也有很多當年的大導演,聲勢直落後轉往B片發展。

  但是70年代後的B級片則大大的轉變風格,儘管劇本架構、套路一樣公式化,演員表現等仍舊,但受到外在的政治、反戰、黑人運動等影響,加上對於主流電影越來越商業化,教條化的反思,許多拍B片的導演,開始將其美學形式轉向「誇張」、「唐突」。尤其是受喬治羅密歐活死人之夜(1968)的啟發,這些B片導演開始以極為誇張的方式,借由殭屍、鄉野傳說、都市傳奇、肥皂劇等故事,拍攝一部部不循規蹈矩,完全不寫實主義,也完全不拘於任何主義的電影。其中,殭屍電影乃是日後B級片最熟知的類型。

  當時B級片時代的殭屍片有幾項共同特性,全都因為小成本關係,場景絕對是個郊區木屋,演員全都業餘演員,人數多寡不一,而番茄醬做的血跡絕對多到離譜。然後故事中一定有揶揄宗教、道德、政治的元素存在:例如日後廣為我們所熟知的「發情的狗男女必死」、「滔滔大論者必死」、「教徒必死」、「警察必死」等。這些都是那個年代B級殭屍片的公式。

  至於攝影美學,由於租不起35mm,或者steadicam、crane等,所以早期B片的惡烈畫質、手持攝影,反而完美對稱了人性陰暗面、驚悚感的營造。

  其實這些公式後來都被主流電影給接受了,尤其是一間木屋這件事情,後來可能變成一個皇宮,一艘太空梭等等等。

  有些B級片導演越玩越誇張,不只是玩番茄醬乾過癮,還開始有人玩起特殊化妝技術下的分屍、解剖。1974年的《德州電鉅殺人魔》就是當中的代表作之一,爾後,還有更多後來被稱為「剝削電影」的類型片,全都是在賣弄血腥,賣弄器官,讓所有以普世道德觀壓抑天生獸性嗜血本性的觀眾極為瘋狂。

  後來的觀眾幾乎都把B級片等同於那個年代的殭屍片、剝削片了,其中澳洲導演彼得傑克森的《新空房禁地》幾乎是這波B級片的最高峰。既然是最高峰,就表示後來B級片日漸式微了。

  其實,B級片從來沒有式微,只是一方面被主流給吸收,另一方面,美國當初B級片、播削片的精神除了在獅子門(Lion Gate)繼續實踐外,也在世界各地繼續被發揚。

  在這篇文章,我順便講講B級片跟CULT片的差別。

  B級片的定義在我這邊隨便打打的文章相信大家都有點概念了,但何謂CULT呢?CULT這個詞翻成中文應該是狂熱的崇拜者,追隨者。實際上,所有早期最紅的CULT電影在前幾年金馬影展片名翻譯大大誤導很多觀眾以為B級片等於CULT片的《B級電影史》中都被提到了,包括《鼴鼠》、《粉紅火鶴》、《活死人之夜》等,從這些CULT片當年在二輪、三輪、四輪電影院狂映一整年,許多觀眾都不只看一次兩次三次,幾乎每天都去戲院看,劇情也都早就倒背如流,但這群瘋狂的CULT觀眾就是每天都要進戲院狂歡歡呼,叫囂,期待粉紅火鶴跌倒吃狗屎,然後暴動。所以嚴格來說CULT電影的定義是來自「觀眾」。

  所以CULT電影一定是B級片嗎?不,變形金剛在美國二三四輪戲院同樣也有當年CLUT經典片的的熱潮,大黃蜂一出來,美國觀眾就全部瘋狂暴動。每個對戰場景,都會有正反兩派觀眾互相叫囂。而這些歡呼叫囂場景,讓我想起當初電影板上有板友要去喜滿客包場作類似的事情,可惜,台灣的戲院觀眾沒有這些文化背景。

  再補充一點,《飛機上有蛇》在北美,也是一部符合CULT片定義的電影。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