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台灣有名富商,或許是自覺奮鬥一生,縱使家財萬貫,公眾名聲與形象卻僅止於巨賈,無法讓百姓更為愛戴,更為崇拜,於是心生一計,決定投資電影,還誇口要投資 100 部,藉此躍身文化推手,一洗全身銅臭味。結果,他投資的首部作品,耗資上億,找來兩大男星共演,上映成績卻是影評慘淡,票房失利,這部出師未捷之作遂成了他最後一部投資的電影,那部電影叫做《白銀帝國》。
《瘋狂競賽片》開場第一幕戲,關於富商之所以靈機一動要投入電影文創,著實讓我憶起該台灣富商的這段往事。我不確定該台灣富商是否與《瘋狂競賽片》中的巨賈一樣,曾親自面晤導演,毫不遮掩自己對文化其實興致缺缺地說:請妳用最好的劇本,最好的演員,給我拍出最好的電影。可以確定的是,這部「在電影中拍電影」的《瘋狂競賽片》,絕對比《白銀帝國》好看太多。
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愛這部《瘋狂競賽片》,儘管作為惡搞片,它稍嫌虎頭蛇尾,後繼無力,但多數時候,全片妙趣橫生的惡趣味還是逗得我樂不可支。從富商為求功名的突發奇想,到富商與片中導演蘿拉 (潘妮洛普克魯茲飾) 一席不著邊際的創投對話,到導演與兩位男主角-菲力斯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伊凡 (奧斯卡馬丁尼茲飾) 匪夷所思的排戲過程,再到菲力斯與伊凡之間明爭暗鬥的比拚較量,這部關於「如何拍一部好電影」與「如何拍一部影展得獎片」的反諷之作,無時無刻都在嘲諷電影工業中,鎂光燈外,舞台幕後的虛偽造作與表裡不一,逐一拆解為一個又一個源源不絕的笑點。而且其嘲諷的笑點不限業內人士方能心領神會,普羅大眾也都會笑得合不攏嘴;其挖苦的力道更是恰到好處,點到為止,見好就收,讓整部電影的戲劇調性始終遊走於嚴肅的自清與荒謬的自嘲之中,營造出黑色幽默的喜劇氛圍。
片中兩位獲獎無數,但演出方法天差地遠,看待演員天職的價值觀與使命感也大相逕庭的影帝-伊凡認真研讀劇本,分析角色,完全內化;菲力斯自認無須如此,只要導演下指令要他演什麼,就能立刻給出什麼,這一來一往之間,正是長久以來關於方法論演技與技術派演技孰優孰劣的爭議。諷刺的是,片中導演蘿拉,看似追求崇高藝術理想,挑剔演員詮釋是否衷於劇作,劇本筆記寫得比《教父寶典》所揭露導演柯波拉的劇本註解還要複雜還要厚,彩排過程卻屢屢肯定菲力斯的演出。類似言行不一,前後矛盾的段落在片中處處可見,用意無非就是要傳達出導演、演員乃至於電影作品本身,往往都沒有各位觀眾想得那麼偉大。
故事最後,彷彿伍迪艾倫《好萊塢結局》的結局般,片中一夥人拍攝的電影順利殺青,入圍影展,差別在於導演蘿拉並沒有像伍迪艾倫那樣高喊「我愛坎城,我愛法國人」。正是因為蘿拉在首映記者會上未能講出更諷刺,更語出驚人,更讓人意猶未盡的收尾,讓我感到稍嫌可惜。
瑕不掩瑜,整體看來,本片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當成惡搞喜劇片來看也無妨。
引用通告: 《瘋狂競賽片》:電影沒您想得那麼崇高 – 新聞收集
引用通告: 《瘋狂競賽片》:電影沒您想得那麼崇高 — Weltschmerz – 新聞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