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靜獨奏會,出門稍晚又錯過一班捷運,差點趕不及上半場。據悉,未趕上者,下次進場時間就是中場休息,等於錯過整個上半場的蕭士塔柯維奇六首前奏曲與賦格混搭三首巴哈前奏曲與賦格的精彩演出。
蕭氏當年之所以會譜出24首前奏曲與賦格的淵源,古典樂迷應當略知一二。正式演出前,林佳靜特別提及這段典故,藉以解釋為什麼她會在上半場安排蕭氏與巴哈的前奏曲與賦格。特別的是,林佳靜將六首蕭氏的前奏曲與賦格分成三組,每一組各夾雜一首巴哈,等於就是「蕭巴蕭」。如是曲目順序安排,正凸顯蕭氏前奏曲與賦格與巴哈間的血緣關係,同時,也襯托出蕭氏版本中的俄式嚴謹莊嚴與民謠旋律元素。
林佳靜彈奏前的「起手式」不多,幾乎就是一坐下就直接彈,好似不用熱身就可以上場投球,直球、變化球都能投得隨心所欲還能投進好球帶的救援投手。
林佳靜與妮可萊耶娃一樣,全程背譜,完全內化,用心靈的力量去演繹蕭式與巴哈的前奏曲與賦格。
林佳靜上半場那套服裝剪裁煞是迷人,這是與演奏本身無關的題外話,但,視覺總會影響聽覺認知,這可不是嗎?
上半場一開始,尤其是第一組「蕭士塔柯維奇:第一號前奏曲與賦格、巴哈:第一號前奏曲與賦格、蕭士塔柯維奇:第二號前奏曲與賦」,林佳靜給我尚未能完全駕馭琴鍵,還沒真正進入狀況,音色與殘響控制還未能圓熟流暢的印象。同時,今晚的觀眾不知道怎麼了,持續的咳嗽,不斷有人掉落物品,不停有人發出怪聲,在第二組組曲彈奏到「 巴哈:第十號前奏曲與賦格」時,竟有人手機鈴聲響起還久久未歇。說也奇怪,林佳靜就從這個讓許多觀眾為之氣結的時刻開始,整個人的演奏狀態反而更聚精會神,音色處理更飽滿,聲部處理更富紋理層次,賦格對位的對話與色彩的對比忽然更鮮明繽紛。這,這,這該感謝那位忘了關手機的觀眾嗎?
下半場的「德布西:月光」、「蕭邦:C小調夜曲 作品四十八之一」、「李斯特:第三號愛之夢」、「盧里耶:鳳凰園夜曲」,這四曲都是出自新專輯《夜之華》,與專輯相比,琴音音色雖未臻純淨高貴,卻更饒富溫暖與醇厚的磁性。旋律流轉間,尤其是聲部弱音處理,更顯柔情似水,感性婉轉,彷彿在傾訴心事般讓人心安。
在一連串讓人心平氣和,心情沉澱的曲目後,終曲選自阿哥斯提改編的「史特拉汶斯基:火鳥組曲」。面對這首高難度曲目,林佳靜肯定沒有將那架史坦威鋼琴彈出最大聲壓級,沒有死命亂催球速,正因如此,在崩雲裂岸,氣吞山河的段落間才有更大的力度彈性空間處理聲部、殘響的音色變化,才有辦法控制速度收放的懸宕與迭起,並處理整首曲子起承轉合的戲劇張力。
從上半場的智性與知性美,到下半場「火鳥組曲」那溫柔又堅韌的女性力量,我不會說林佳靜今晚的演出有多麼完美,多麼無懈可擊,但,她的詮釋演繹確實給我心靈為之寧靜,抑鬱為之消退,呼吸更為平和的感受。
特別感謝金革唱片那麼用心地推廣林佳靜的唱片與演出,敬這個夜晚。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