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巨大海嘯,位於福島沿海的核電廠建築體嚴重受創,冷卻系統失靈,導致1 號機、3 號機及4 號機因高溫與壓力過大而氫氣爆炸,渠等連環核安事故,透過新聞畫面日夜播送,深深震驚全世界。
更讓日本民眾感到惶恐與惱怒的是政府長期隱匿輻射外洩,水源汙染等核災事實,許久之後,直到媒體揭露,才一一浮上檯面,漸次撕裂人民對日本政府原本堅定的信心,也讓世人重新檢討起核安,甚至重新審視是否該全面廢核,達成無核家園的目標。
電影可以是大眾娛樂,也能夠是社會良心的發聲筒。在福島核災之後,日本影壇前後共出現三部饒富反核意識的作品,一部為園子溫的《希望之國》,一部是山本太郎執導的《朝日之家》(朝日のあたる家),另一部則是本片《若無其事的寧靜》。其中,《若無其事的寧靜》與《希望之國》均以福島核災作為故事背景,但以不同切入方式去審視核災危機如何造成人民生活上、心理上的恐慌,如何崩解人民與政府間的互信機制等。
相對於《希望之國》,《若無其事的寧靜》不僅劇情結構更為嚴謹,情緒更為飽滿,人物更顯有血有肉,整體也更富戲劇張力,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居中關鍵在於《若無其事的寧靜》劇情本身對於福島核災後,日本社會壟罩著一股詭譎寧靜的暗啞氣氛作了寫實透徹的現象觀察,也對日本人民在震後當時過度信任政府,過分犬儒的鴕鳥心態作了鞭辟入裡的心理描繪。如是社會現象觀察與集體心理描繪,事隔兩年後來看,別說日本民眾會心有戚戚焉,就連遠在台灣的觀眾也難免產生似曾相識感,因為咱們政府此時此刻不正也是如此隱匿核安危機,多數民眾不正也是如此視若無睹,如此相信政府口口聲聲保證的核能安全?
以母性為出發點的角色設定則是本片能讓觀眾以感性方式接收反核母題的另一關鍵。畢竟,女人的直覺,或許無法察覺丈夫的外遇,但,母愛的直覺,就是能迅速警覺到有害子女的危險,並捨身保護之。當然,從片中來看,除了女主角之一的紗榮子(杉野希妃飾)與曾流產的由香子(篠原友希子飾)外,其他母親在核安危機爆發當時竟然全都失去如此母性直覺,兩造一經對比,一來凸顯出「若無其事的寧靜」此一片名所要探討的集體麻木;同時,也對照出渠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少數不受政府官方說法所蒙蔽的母親,當時是如何孤軍奮戰。事後之智,我們是否該給這些有洞見者一個公道呢?
綜觀全片,兩位女性角色皆有將為人母親(或痛失摯子)的關愛、悲痛與恐懼感強烈表達出來,儘管有時候杉野希妃、篠原友希子兩位演員會演得太用力,哭得太過頭,但,就現實情境來看,當亟欲保護兒女的母親手足無措,孤立無援時,真得就是會如此崩潰,如此痛哭,如此讓人心碎。
先前提到本片是以手持攝影為主要攝影風格,帶有強烈紀實意味。其實,早在導演內田伸輝的前作-曾於2011年台北電影節放映的《冬戀四角獸》時,他就是採取如此手持攝影風格拍攝長片,強調現場目擊的張力與臨場感,企圖讓觀眾更貼近角色,去感受角色當下所感受到的萬千情緒。
與《冬戀四角獸》相似之處還有灰濛冷調的攝影風格與劇情當中有關男女情感的支線。但,就整體完成度論,《若無其事的寧靜》主題明確,節奏分明,角色立體,結局意味深長,顯然又比《冬戀四角獸》成熟許多。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