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繳納昂貴的大學學費,只好鋌而走險,冒險涉賭;賭徒心態,引火自焚,不可自拔,因而惹禍上身」。此為真人真事改編的《決勝21點》的劇情梗概,無獨有偶,《逆轉王牌》也出現類似情節,不過,只是權充全劇開場之用,就連「賭」本身,從頭到尾也沒有著墨太多。賭所招惹的「禍」,「禍」中的爾虞我詐以及主角如何從禍中「逆轉」,全身而退才是《逆轉王牌》戲劇重點。
看過《決勝21點》的觀眾,在觀賞《逆轉王牌》的當下,不免會把這兩部片聯想在一起。不過,誠如前述,《逆轉王牌》是一部與賭術毫無關聯的劇情片,其人物、事件、危機與衝突解決等劇本設定,以及支撐全片張力的戲劇主題與《決勝21點》截然不同,兩者實在很難相提並論。話雖如此,若單純以劇情片的完整性、流暢度論,《逆轉王牌》各方面都遠比《決勝21點》來得四平八穩。可是,為什麼《逆轉王牌》給我的整體印象卻又是那麼乏味空洞,毫無張力?《決勝21點》反而餘韻十足,印象深刻呢?
關鍵或許就在於「理所當然」與「出乎意料」這兩大犯罪類型片最基本的編劇法則。試想一齣電影的劇本設定若不夠理所當然,不合常理,前後矛盾,自打嘴巴;或是劇情發展不符觀眾所預期,該電影肯定犯了故事邏輯上的錯誤或剪輯敘事上的缺失。
至於出乎意料呢?儘管劇情發展符合觀眾所預期方能讓故事更容易被理解,被投入,但若一齣電影的情節發展過份想當然爾,太公式化,缺乏出人意表的轉折、顛覆、翻盤與逆轉,這齣戲肯定乏味,了無新意。
《逆轉王牌》的問題就出在太過理所當然以及太不出乎意料。所謂太過理所當然-主角瑞奇為了籌措學費,決定在博弈網站賭上一把,初嚐甜頭之後,理所當然地再賭大一點,也理所當然的血本無歸。爾後,他發現簽賭網站後台有作弊之嫌,於是遠赴哥斯大黎加找博弈網站的經營者伊凡布拉克理論,理所當然地,他獲得一份好差事,也理所當然地賺得不少錢。按照此類犯罪電影最基本的善惡道德觀,瑞奇當然要惹禍上身,再理所當然的全身而退。總觀全片情節發展,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沒有節外生枝,完全符合觀眾所預期。乍看之下,是有劇情流暢,合情合理的優點;但,另一方面,卻也有平凡無奇,缺乏新意,過目即忘的致命缺陷。
其實編導也有意讓整齣戲拉點尾盤,於是在善惡交鋒、正反對決中賦予逆轉、翻盤的情節。問題是最終結局雖然逆轉了,翻盤了,但那逆轉與翻盤的關鍵一擊卻仍不出人所料,整個戲劇張力於焉未能達到預設的高潮。這還不打緊,更為嚴重的失誤在於主角瑞奇為了準備這逆轉一擊,整個過程為何都沒被隻手遮天的布拉克發現?難道又是理所當然地神不知鬼不覺嗎?
如果說《逆轉王牌》有什麼值得推薦一看之處,絕對不是從頭到尾都以一號表情演到底的賈斯汀,而是飾演反派角色伊凡布拉克的班艾佛列克。他那不慍不火、圓滑成熟的精湛演技,乃將伊凡布拉克這名老奸巨猾,能言善道,城府頗深的反派角色詮釋的活靈活現。伊凡布拉克演說時的魅力、扇動力與蠱惑人心的說服力,亦是值得所有有志成為團隊領導者的觀眾們觀摩學習的重點。不過,在效法伊凡布拉克如何談判,如何辯證,如何激勵人心的同時,也請各位務必將如是演說能力用於正途,並如電影終了前瑞奇所言:話別說得太多,要多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