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車神》:遙遙呼應《星際大戰》的宿命悲劇

151b44ac613cdd

《藍色情人節》導演德瑞克奇安佛蘭斯 (Derek Cianfrance)新作《末路車神》是一部探討家族宿命永劫迴歸的沉重悲劇。暫且不論電影本身拍得如何,那恐有誤導之嫌的中文片名,明顯脫自雷恩葛斯林前年那部暴力美學之作《落日車神》,台灣片商之所以如此譯名,又將預告片剪得好似警匪片、動作片般,目的無非就是要吸引更多觀眾觀賞,在商言商,無可厚非。然而,當所有觀眾抱持錯誤期待走入戲院,看了一部傳統三幕劇架構,場面並不刺激,節奏並不緊湊,心理描繪橋段遠勝於視覺娛樂的長篇慢板悲劇,期望值必然落空,觀眾肯定有所責難。可是,電影何辜?

回歸正題,前文提到《末路車神》是一部以三幕劇架構,探討家族宿命永劫迴歸的沉重悲劇。通篇故事從特技摩托車選手路克與一年前曾有露水姻緣的蘿米娜相逢,驟知蘿米娜生下他的孩子,路克決心不再飄泊,要善盡父親之責,卻挺耳走險,走上飛車搶劫的不歸路,最終被警員艾佛瑞擊斃。以上為三幕劇的開場,第二幕則是艾佛瑞擊斃路克後,如何在警察圈中清理門戶,整頓歪風,爬上檢察總長大位的過程。最末一段,則是艾佛瑞與路克的兒子宿命般的相遇,遂引領出兩代之間該報仇還是該贖罪的主題。

若單單只看第一幕有關路克的墮落,從攝影、燈光、布景、服裝等視覺美學所營造的耽溺、棄絕、悲觀氛圍,或是在塑造角色性格、背景、內在心理流轉的電影書寫手法上,再再神似於德瑞克奇安佛蘭斯前作《藍色情人節》的抑鬱氣質。開場那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手持跟拍,刻意讓路克與周遭背景產生脫焦,存在主義式的游離狀態,立刻將路克無處為家、浪跡天涯的孤獨形象與內在心理鮮明刻劃,這正是德瑞克奇安佛蘭斯在《藍色情人節》時之所以讓人感受到強大孤寂感的攝影美學。

第一幕之後,從第二幕到最終結局,整個敘事節奏、人物經營、故事情節的陳述顯得紊亂無力,贖罪、復仇、悔恨的宿命等主題因而未能清楚浮現,給與觀眾投入其中的力量。相信各位在觀賞第三幕時,都會有一種「故事怎麼還說不完」的不耐煩感,我想問題就是出在第二段關於警察艾佛瑞內心狀態描繪不足所造成-到底他對於用槍過當一事的態度是?害得路克的兒子成為孤兒的態度是?電影本身雖然有針對這兩大關鍵作了表態,卻不夠充分,便將焦點轉往艾佛瑞整頓警察內部貪贓風氣上。如此安排,雖然可以襯托出艾佛瑞不為惡魔所俘虜,並未同流合汙,反觀路克卻在人生分岔路上走上邪道,步上不歸路,卻也同時讓觀眾搞不懂並且認不清艾佛瑞對於當年路克一案的態度?

說到底,正因為艾佛瑞對於當年疑似用槍過度,導致路克被擊斃一案的內心想法意味不明,連帶影響了最末一段艾佛瑞與路克的小孩相遇時,復仇、贖罪、宿命等主題缺乏發展的強烈動機。

動機不夠清晰,難讓觀眾產生同理心外,自第二幕開始,全片的剪輯敘事節奏明顯失衡,鏡頭已不見第一幕時的豐富象徵隱喻,無法以簡馭繁,這也是讓人難以順利進入故事情境,對角色產生投射的閱讀障礙之一。

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在《藍色情人節》時,德瑞克是以非線性時間剪輯敘事,將今昔畫面作了交叉剪接,成功地讓這齣愛情悲劇看來殘酷寫實,感染力十足,但是,為什麼《末路車神》用了線性時間,按事發順序、因果關係來剪接敘事,通篇看來反而越到後頭越顯無力?難道說導演不擅長於在線性時間下說故事?可是,德瑞克明明是出身自電視劇的編導,沒道理無法掌控三幕劇架構的敘事流暢性阿?

最後,要提一下本片主角名為路克(Luke),當路克兒子問繼父他父親是誰,繼父回答「i am your father」時,一方面,此處表達了養育之恩大於血源之情的人性價值;另一方面更明白揭示了導演德瑞克之所以要讓男主角名為路克的緣起肯定與《星際大戰》有關,正好星際大戰又是一部探討家族宿命的故事。如此遙遙呼應,確實值得玩味。若再仔細探究全片配樂的使用,亦能觀察出德瑞克的巧思。

About Tzara Lin

以查拉(Tzara) 之名行走江湖,現為造次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逢甲大學電聲研究所講師。曾任高傳真視聽雜誌主編、北藝大 Impact 學程講師;亦曾任第二十五屆、第二十六屆、第二十八屆傳藝金曲獎評審與 2008、2010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獎評審,並多次擔任各大音樂祭硬體總監。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與音響、音樂、電影相關的生活之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