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英文歌嗎?」
「每天都在聽阿。」
「不覺得這是一張很好聽的專輯嗎?」
「哪張專輯?」
「英文歌阿。」
「哪張英文歌專輯?」
「就《英文歌》阿。」
以上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話,出自於在我曉得蔡英文競選辦公室「Taiwan Next」發行一張概念專輯《英文歌》之前。有多少人曾像我一樣一頭霧水?還是只有我如此愚蠢又後知後覺?
當明白原來有這樣一張概念專輯問世,「為什麼要將這張專輯取名為《英文歌》?」我思忖著。儘管答案相當直觀易解:這是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所製作的選舉概念專輯。
「難道不怕讓人誤解這是一張英文專輯?」
雖說,這可不像當今的總統府裡頭根本就沒有總統,《英文歌》確實有收錄一首以英文填詞的英文歌,歌名就叫作〈英文歌〉,是由CIACIA(九月露營人)演唱,所以,還不算涉及欺騙或誤導。但,我並不喜歡《英文歌》這專輯名稱,倒是副標「A Better World」(更好的世界)較深得我心,也更能象徵性地以一貫之這整張概念專輯共十三首歌曲的核心價值與製作意念,亦能遙遙呼應蔡英文十年政綱裡頭所欲表達的政治理念。當然,我能體諒,若拿真的英文「A Better World」作專輯名稱,並沒有比「英文歌」來得更淺白易懂、又帶有詼諧、雙關等意味。無論如何,就算是以《A Better World》作為專輯名稱,也總比國民黨馬英九競選團隊-台灣加油讚為了此回選舉急就章推出的那張與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一樣搖滾定義的「We Are One」來得理直氣壯。在此,奉勸所有想買《We Are One》的樂迷,不如想辦法收藏當年由橙草、熊寶貝、Echo、1976連袂錄製的那張正牌《We Are One》單曲。
話說回來,這幾年,我常感慨,不分獨立或主流,整個唱片圈,最富專輯概念且整張專輯的耐聽度與單曲整齊度最高的經常是為了選舉理念而出的唱片:從蘇貞昌2010年競選台北市長時由超越基金會所發行的土地概念專輯《OPEN TAIPEI》到日前推出的《OPEN TAIWAN》,乃至於這張《英文歌》。我並非要刻意忽略《We Are One》或《逆轉勝》,畢竟格局、層次、視野與製作上的用心真有層次之別:《OPEN TAIPEI》、《OPEN TAIWAN》、《英文歌》這三張概念專輯均有以一貫之且師出有名、言之有理的創作概念,並能將概念轉化成一首首悅耳好聽、感動人心的歌曲。全盤聽完,總能見樹又見林地透過音符的流動、文字的流轉,聽者彷彿度過一趟深刻的旅行、聽了一場精采的演講、讀了一本深遠的書般,讓我們縱深並進地更理解、認同一座城市、一座島嶼或更加明白我們的未來之路該走向何方。
在英文歌中所收錄的十三首單曲,每一首單曲都蘊含著如是巨大的啟蒙能量,鼓舞、激勵著我們。特別的是,這張概念專輯中,所有創作者與獻唱人全都是女性身份,這也促使《英文歌》的質地、情感、視野饒富一股唯有女性方有的細膩、溫柔、堅忍與如海般的寬宏。舉例來說,由CIACIA操刀的〈A Better World〉與〈英文歌〉,前者以反璞歸真的恬淡筆觸,描繪出理想世界的美麗願景;後者,則以詩意的辭句,歌頌著「唯有女人的母性特質,才能帶領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刻展現出最大的能量。」
與〈A Better World〉歌詞中所呈現的樂觀態度截然不同,但內心渴望其實殊途同歸的史嘉莉〈Now I’m 27〉,則以身處在大人與小孩之間的27歲尷尬年紀,以愉快節拍唱出「重回遊樂園,單純我和你」的赤子之心。吉普賽式法朗明哥吉他旋律作為詠嘆基底的杜能說〈相信自己〉,亦展現了大無畏面對自己的積極進取態度,勾勒出當代女性的自信形象。雅瓦伊〈Tminun〉(編織)將學習編織、予以紋面等泰雅族象徵成人的生命禮俗與歷史文化元素借喻為當代女性期待自身成長的隱喻,編織出是一首美麗雋永、寓意頗深的泰雅歌謠。
除了個人化的女性書寫、女性敘述,客語歌手米莎的〈柚子花〉、赤大梅的〈蘋果〉、夏樂比的〈小手〉等單曲,則以睹物思情、見景念母的方式,不約而同地歌頌母愛的偉大。另一方面,小茵〈回家的路〉、一定春&積木人&雅瓦伊合唱演繹鄭文堂導演當年拍攝《夢幻部落》時所延伸的短片〈風中的小米田〉的同名歌曲,更將整張概念專輯的音樂格局與主題視野拓展到為台灣這永遠的故鄉、永恆的母親獻唱。鄭文堂導演的女兒鄭宜農,那首聽似小品抒情,實則與土地正義、環保議題相關的〈去海邊〉,則是以簡馭繁、以柔克剛的佳作。
整張概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那首將電氣爵士、搖滾元素融合台語敘事曲調的王山山〈厝內的春光〉,歌詞以自傳體的筆調,描繪出當代女性群象該如何兼顧家庭與個人等多重角色身分。其輕鬆寫意,寥寥數筆,韻味無窮的幽默寫實歌詞,勢必讓許多女性感同身受。
綜觀而論,《英文歌》內各單曲所放射的主題之廣、格局之大、視野之遼闊,層次之豐富,樂風之多元,扎扎實實是一張音樂形式與內涵都值得購買且一聽再聽的作品。本以為一張純女性音樂人集體創作的作品,很容易就聽膩於那太甜、太慵懶等主流顯學之女聲。結果,曲序的安排還算聰明,總在聽感將膩時,安插一首不甜、不慵懶的個性化女聲。除此之外,若要說有什麼缺憾,我依舊期望所有的獨立音樂創作者在餐與類似帶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專輯時,全能以真面目示人,無須遮遮掩掩。在語言的選擇上,則能增加東南亞語系的歌曲,替龐大的外籍新娘族群發聲。至於是否理當有一張純男聲版的《英文歌》呢?這就見仁見智了。
近期迴響